冬季产品积压,暖冬给服装业带来的是一股股“寒意”——
晋江服装如何摆脱暖冬危机
“公司今年的产品将会摒弃以往冬装给人厚重的感觉,变得越来越薄。”金豪雀(中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陶军告诉记者,“现在冬天气温越来越高,特别是去年,冬天高得离谱的温度让很多代理商手上都累积了一大批厚重的冬装。今年估计很多企业都会对产品进行调整。”其实不仅是产品上的调整,对于越来越暖和的冬天,晋江服装业界采取了全方位的应对措施。订货会南北分区、全国范围内抢夺终端代理资源……今年冬天对于晋江服装界来说注定不会平静。晋江服装如何在这场暖冬危机中顺利“突围”?
暖冬炙烤服装产业链
近年来,冬天气温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温度的提升幅度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去年冬天,气温骤然上升,很多生产商和经销商都没有办法及时做出反应,一大堆厚重的衣服囤积在商场无法销售出去。表面上受冲击最大的是江苏和浙江一带的羽绒服制造企业,但“暖冬危机”在事实上也对石狮布行造成了相当的冲击。
上游:布行经营压力增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很多江浙一带的羽绒服制造企业,都从石狮布行购买面料,而当时业界依照年底统一结账的惯例。羽绒服制造企业有的资不抵债宣称破产,有的挑布行产品质量的毛病以转嫁危机,使得很多石狮布行老板在去年的“暖冬危机”中都不同程度地遭遇经营挫折。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布行纷纷表示,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布行就不可避免地会因为资金的回收导致生产经营各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办法及时转嫁这种压力,布行甚至有可能会直面倒闭危险。
“在今后资金回收问题上,有可能会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对一些相互间比较熟悉的客户还会采取一样年底统一结账的方式,对其他比较不熟悉的客户在资金回收上就会比较谨慎了。虽然这样子可能会流失大批的客户,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石狮市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布行老板向记者表示。
终端:经销商信心波动
去年“暖冬危机”造成一部分品牌代理商积压了大量库存,并萌生换品牌的念头。同时,很多终端零售商、批发商和经销商,有的倒闭破产、有的改行。
陈先生家住南安,在南安市区最繁华的长安街开了一家服装店,销售晋江某品牌的服装。不过陈先生这几天正被这些问题折腾着——店里面去年囤积下来的冬装怎么处理?今年冬天气温会不会回落?要进什么样的产品才能避免出现去年的情况?
“前几年冬天温度虽然也有上升,但还是可以接受,因此去年在进货的时候产品还是以厚重的大衣为主打。没想到去年冬天的温度高得离谱,导致原本比较看好的大衣系列产品最后都没有销售出去,另一方面消费者却在抱怨没有合适的衣服。今年我都不知道要进什么货了。再这样折腾下去,还怎么做生意啊。”谈及此事,陈先生满脸的无奈。
“服装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利润越来越少不讲,如果再遇上像去年那样的事情,连成本都捞不回来。这样下去,估计到时候都没有人想做服装销售了。”讲到这里,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陈先生很是痛惜。
从研发到终端 晋企打响暖冬“保卫战”
面对暖冬,晋江的服装企业也是想尽办法,尽量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打响了一场暖冬“保卫战”。
研发:
更加注重风格款式
持续的暖冬,也给晋江的服装企业带来很大的困惑:在企业今后的研发生产过程中,原本占据很大比重的深冬产品还需不需要继续追加投入?或者是把深冬系列比较厚重的产品研发生产先搁置起来?
事实上,很多晋江企业都对暖冬保持了比较谨慎的态势。九牧王(中国)有限公司开发部部长刘爱民告诉记者,虽然由于暖冬,从2006年开始,九牧王秋冬产品的产量比以往有所减少,但是并不会就此放弃这一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
“很多人都认为暖冬用不着深冬产品,其实不是的。去年暖冬只是冷的时间相对缩短了,暖冬并不意味着消费者不需要冬季产品,我们仍然推出冬季产品。但相比较往年而言,深秋和冬季系列产品上市的时间后移了,停留在市场上的时间段也缩短了。由于暖冬,我们在冬季系列产品的设计上也有所改变,不使产品太厚重,更加注重其风格和款式,保证产品的差异化,以款式来赢得消费者,这样才会有卖点,受到市场的认可。”
骤然升高的温度,给服装市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冬天厚重产品的积压。“对代理商来讲,如何把积压的产品销售出去必然成为今年冬天的一个主题。”金豪雀(中国)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陶军告诉记者,“因此,今年如果我们的秋冬产品还是以厚重产品为主的话,就无法保证产品的差异化,在和其他品牌的竞争中也无法保持优势。为此,我们今年的冬季新品加入了更多的科技元素,采用特殊的面料,尽量做得既薄又能够保证产品的保暖功能,避开厚重产品的冲击。”
订货会:
划分南北“战区”
“订货会提前了,对企业来说,针对客户的订单,就能够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生产方面的调整。”金豪雀服装织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施英俊告诉记者。而在晋江服装业界,对这一观点普遍比较认同。
据了解,在晋江服装企业内,以往最早的春夏季订货会一般都是在11月份开始,近年来,先是提前到10月份,到今年则提前到了9月份。
秋冬季的订货会,提前趋势也同样明显。原来都是集中在6、7月份开,现在基本上是春节一过完,3、4月份就开始当年的秋冬新品发布。
除了时间提前外,按照代理商的区域把订货会分成南北两区集中订货也成了晋江服装企业正在尝试的手段之一。
九牧王研发部部长刘爱民就表示,通过南北分区订货的尝试,公司能够更有针对性,获悉不同地区的客户的需求。“南北区对产品的款式和需求不同。在南北区两期订货会上,我们都会完全展示每季的新产品种类,展示的款式是齐全的,但是南北区经销商订货时对产品的偏好不同,会自由选择产品组合。南北区经销商选择款式的时候,除了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还会根据当地的气候而定,一般北区会比南区较早选择深秋深冬系列的款式。对我们来说,熟悉了不同地区客户的产品需求,我们今后在生产研发上也就更有针对性,避免出现因为气候原因而导致的产品积压现象。”
终端:
打好北方市场
在产品研发、订货会之外,终端代理的选择争夺也成了很多服装企业应对暖冬危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代理商对服装品牌进行选择的同时,实际上服装品牌也在对代理商进行挑选。选择比较有实力的代理商对每个品牌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代理商和品牌之间的强强联合,能够把风险均摊,对双方来说都是好的。”曾获得第二届中国服装金牌代理商称号、长期代理品牌服装销售的上海华意公司总经理白薏坦言。
为此,从今年6月份开始,晋江服装企业纷纷出击,在全国各地大肆巡回招商,在这其中,就不乏金豪雀、特色龙、雷马等知名品牌的身影。
除了全国范围内巡回招商,争取代理商资源外,对已有市场的巩固也成了服装生产企业面对暖冬时所不能忽略的。以生产棉服为主、有着棉服专家之称的福建玛莱特针织制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天扶就曾对记者表示,公司从一开始把北京定为重点销售区域,利用北京市场的影响力辐射周边,对于公司冬季产品的销售有很大的帮助。
“对以棉服销售为主的玛莱特来说,如果我们像其他企业全国范围内广泛布点,效果肯定很差——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我们只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最需要的市场,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使我们的投入得到回报,也使暖冬对我们的影响降到最低,毕竟比起南方来,北方的冬天温度还是很低的。”李天扶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