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中国服饰报
东北服装业:如何启动新一轮发展
2007年09月05日 来源: 中国服饰报  
 

    8月13日,由辽宁省服装协会主办的“中国服装产业高峰论坛”在沈阳举办,论坛的主题为“东北发展机遇”。来自中国服装协会、辽宁省各级政府、全国部分省市服装协会的领导以及辽宁服装企业代表就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

  东北纺织服装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在哪里,确是一个值得好好讨论的话题。

  曾经在全国服装界红火一时的东北服装,是在1992年之后的这15年间逐渐落后的。15年来,南方一些省市依托先期开放的政策优势,服装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东北纺织服装产业,则受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逐渐丧失了在上世纪80年代原本已形成的巨大优势。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西服生产流水线是大连最先引进的。

  时光流转。如今,东北的服装产业正在酝酿着深刻改变。

  一方面是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东北各级政府充分重视服装产业发展并在土地、财政贴息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的优势;一方面是产业由生产基地向消费基地梯度转移的产业发展趋势,加之已经具备的良好产业基础,一切迹象都表明,15年后的今天,东北服装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发言嘉宾介绍: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 蒋衡杰

  辽宁省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蔺晓刚

  沈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纪凯

  中国服饰报社社长 童之琦

  辽宁省服装协会会长 詹惠珍

  辽宁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院长 杨光

  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秘书长 钱晋

  中国服装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陈国强

  广东省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丁宁

  浙江省服装协会会长兼秘书长 韩礼成

  大连服装协会会长 田平

  大杨创世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顾问 刘文献

  辽宁雅威集团副总经理 张树文

  机遇分析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巨大的政策优势

  蔺晓刚:辽宁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近几年,辽宁省政府提出了关于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五点一线”快速建设计划,并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辽宁省经委还连续几年加大在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财政贴息等方面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支持力度。几年来,50户纺织服装企业每年获得1.7亿元的贴息资金支持,一共拉动辽宁全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改造投入25亿元,极大地推进了纺织服装产业的投入和产业提升。各级市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大连市政府在服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品牌推广等方面较多地给予了政策支持。今年,沈阳市积极筹建了纺织工业园区。其他各市也纷纷采取措施支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纪凯:2006年,沈阳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是5年来增幅最高的。流通服务业增加值实现了382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市GDP的15.4%。这都给服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外,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已逐步呈现由南向北、由产地向销地转移的发展态势,这也是机遇。

  詹惠珍:辽宁纺织服装产业这几年发展势头不错,有一些产业集聚地已初具规模。大连、营口、沈阳这三个市的服装产品年销售收入占到了辽宁全省服装总体年销售收入的近80%,如果加上丹东,就可以达到90%以上。

  但是,大连、营口和沈阳各自的发展特点又不一样。

  大连服装产业出口比例占到了93.1%,但同时品牌也比较多,服装品牌的数量占到了辽宁全省的40%以上,省级著名商标的数量占到了全省的55%以上。营口的纺织基础不错,特别是印染、纺纱这些方面能力都很好,产业自配套能力比较强,这使得营口服装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大。沈阳服装出口的份额比较小,只有23%左右,但是,沈阳的服装产业依托五爱市场派生出了非常多的小企业,企业总体数量很多,而且,沈阳的职业装企业比较多。

  另外,葫芦岛、兴城的泳装在全国也很有名,已经在全国三大泳装基地中排第二位。和别的服装企业不同,这里的企业很多都是自有品牌出口,它们的品牌不仅在国内注册,还在意大利、俄罗斯、法国、韩国等国家注册。海城的工业园,目前已经有纺织服装企业6200多家,其中服装企业有6115家。丹东东港的出口服装、灯塔的童装也都小有规模。

  童之琦:东北纺织服装产业目前面临的最重要、最好的发展机遇,就是国务院对东北地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它将对整个东北振兴起到纲领性的作用。这是国家宏观规划的政策导向,是一个非常好的正面信号。如果说东北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要抓住机遇的话,就应该在这个时候乘势而上。

  在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省政府对服装行业给予特别的重视,这也是服装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今天的论坛上,我们听到辽宁省的领导和专家对服装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探索解放思想是第一步

  蒋衡杰:当前,中国服装产业已经开始由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文化产业、时尚产业调整,开始追求品牌的价值,追求人文的、人性化的市场消费追求。

  所以,服装企业在保持适当的数量、速度增长之外,要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追求消费服务上,要在满足消费者、适应消费者、引领消费者三方面下工夫,这是服装产业调整结构、实现产业提升的核心内容。

  蔺晓刚:未来,辽宁在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辽宁是重工业省份,对轻纺业市场竞争缺乏认识,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都准备不足。因此,要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第二,要充分利用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加快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第三,要加强引进、联合,形成规模优势。辽宁的纺织服装业规模小、技术低、品牌小,要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必须主动走出去,与大企业进行联合,与科研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引进战略投资,提升整体竞争力。

  第四,要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去年,辽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平均合计占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的6.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比江苏和山东高出2个百分点,这证明辽宁的企业管理成本比较大,降低成本还很有潜力。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童之琦:东北在抓住机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时候,头脑要冷静。作为产业承接地,并不是说接纳了东部地区的加工就叫承接了产业转移,而是要有规划,要注意平台的打造,要在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再发展,要在高层次、高水平上实现创新式发展,而不是从最低端低水平重复和模仿。同时观念的转变更为重要。

  田平:十几年来,东北和南方产业的发展差距为什么越拉越大?我感觉有这么几点:第一,东北是在规范中发展,南方是在发展中规范。第二,东北的产业发展是市强民富,而南方的发展是民富市强。第三,在东北,政府比较强势,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参与企业发展的思想还比较强,强调企业一定要听政府的。但是,南方的政府是服务型的政府,完全围绕企业的需求、发展来决定一些事情。第四,东北地区的传统一直以来都是重重工业,轻轻纺服装。

  因此,在新的机遇来临之际,东北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在调整结构、强调产业升级之外,首先还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地采取措施来促进产业发展。

  韩礼成:浙江服装产业这两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相对稳定的阶段,服装业的主营业务年收入突破了2000亿元,但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很紧张,经营成本很高。所以企业的压力很大。我们对此有深深的忧虑。

  而东北的劳动力是个优势,同时,五爱市场的发展也拉动了很多企业的发展。未来要发展,关键是要理清思路。每个企业都不一样,因此要找好自己的定位。另外,企业之间要讲求战略合作。

  从模仿创新到系统模式创新

  陈国强: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的竞争是模式的竞争,这种模式包括生产模式、商业模式等。如果没有模式创新,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

  模式创新首先体现在从传统的产业集群到现代的产业网络的转变上。

  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集群,发展早期是一品一村、一品一镇,产品同构、模式同构、市场同构,这样的模式在早期有效,但近期都碰到了许多问题。因此,东北在建设新一轮的产业集群当中,要认真吸收东部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要从传统的集群走向网络,要讲求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网络化和平台化。

  网络化要求必须形成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网络,还有社会网络。平台化要求政府、科研机构能和企业共同努力,为产业的发展服务。因为院校往往是创新的源泉,而政府则是创新环境的推动者。

下一页

 
  打印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发步招聘信息
 
 

 

旗下站点:服装网  服装人才网  纺织人才网 京ICP证030536号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本站服务 您的建议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客户留言
Copyright @ 2002-2009 Ccaf.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