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品牌在市场中成长
到2000年时,"名师工程"第一阶段目标中的三个很快达到:每年举办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评选、"新人奖"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和时装周发布活动。但其余的几个目标则刚刚起步:设立一批知名设计师工作室;推出一批知名设计师品牌;组建设计公司,启动服装设计市场,促进服装设计与服装产业的结合。
在与品牌、企业的磨合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选择了走第三条道路---即自创品牌或者组建跳出企业独立运作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
原本在国外做设计的谢锋,1997年回国后准备大干一场,从做企业首席设计师到创自己的品牌,花了3年的时间。谢锋说:"设计师品牌的特点与中国服装行业现阶段的状况恰好合拍。设计、企划与销售是现代服装公司运作中的重要环节,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师的功能也在根据不同的目的得到不同的发挥。社会、市场给设计师提供的舞台越来越宽阔,而竞争是无情的,市场不会因为品牌背后设计师的名气而对它有些许眷顾,如何把握市场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这个舞台舞出真我风采,需要设计师们仔细斟酌。"在十大设计名师中来自深圳的两位设计师梁子和罗峥,由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平台进入公众视野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她们对于风格的坚持,留给人们深刻印象。而这种风格,无疑正是她们发挥优势把握市场的结果。
2002年中国国际时装周明确提出了"品牌、时尚、创新"的战略定位。从2003年起,中国国际时装周与国际接轨,分为春夏、秋冬两季举办,即3月发布本年秋冬系列,11月发布来年春夏系列。这样按季划分标志着中国服装发展和品牌经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4年,中国设计师品牌不仅从幕后走到台前,而且集中发力。11月时装周2005春夏发布之前,谢锋、罗峥、梁子等5位著名服装设计师代表5家在业界有影响的设计师品牌企业共同签署了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品牌委员会倡议书,此举宣告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品牌委员会的正式成立。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在推动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方面还有进一步举措:2005年,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参与规划的中国第一个都市型时尚产业园区---上海时尚园建园满一年。随着园内第一个"十佳"设计师品牌"IS•CHAO生活馆"和上海张义超服饰有限公司的开业,标志着上海时尚园已全面进入品牌孵化阶段。
2006年底,在中国国际时装周2007春夏系列发布中,房莹携她的CLAIREFANG品牌展示了半高级订制时装的新概念。与此同时,武学伟、武学凯两人用新作品发表了他们联手打造的一个设计师品牌的声明:“这种组合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现在是一个联合的时代。”本年,罗峥获得第十届金顶奖则为设计师品牌做了最佳注解。
原声再现:
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过剩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商业资本和知识资本积累正在迅速扩大,以连锁销售和产品设计见长的本土品牌将会快速发展。从目前情况看,工业品牌正在向连锁经营扩张和加工生产退守两面发展,而设计师品牌则处在创立和成长的最佳时期。展望未来,十年以后的中国衣着消费市场将会形成工业品牌、外国品牌和设计师品牌竞争互补的局面,但三者的市场定位和消费群体有所区分,工业品牌以大众成衣为主,设计师品牌以风格时装见长,而外国品牌将向奢华和本土大众化两线进军。
——摘自《中国服饰报》2006年11月17日刊文《时装周十年铸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访谈
设计品牌路漫漫
“对于服装设计师个体来讲,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自己独立运作一个设计工作室,首先得有人认识你。但是当我们在谈论一个设计公司时,也许我们并不知道这里是否有首席设计师,但我们却认识他们的品牌——由设计打造的品牌。”中国服装业设计整合时代的来临是迟早的事情,吴海燕对此保持积极的态度。她有自己的分析:“我认为中国做服装没有问题,但是如何做成一盘能走向世界的品牌的产品,要靠设计进行整合。按照国外服装产业发展的过程,产业链分工日趋细分,一些专业的设计公司便应运而生,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做法是依靠专业的设计公司提供产品设计,即使是大公司,也会请设计公司服务。”
早在1995年,吴海燕随中国服装集团考察团第一次去欧洲时就观察到上述问题,此后两年对欧美设计领域的多次考察为她日后做设计公司打下了基础。1997年末,中国服装集团邀请吴海燕做总设计师主持中服设计公司。吴海燕想把自己的思考和到巴黎所看结合起来,不仅做服装,还要做纹样、做家纺设计,但是在当时的体制下这些无法实现。2000年她在北京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公司。
与吴海燕一样,早已在福建闯出一番天地的男装设计师计文波也以设计服务自立门户。2001年计文波在厦门主持了一个工作室,也就是设计公司。不仅因为他身处男装加工生产基地之一福建,更因为他在与企业共赢的合作模式中勇于尝试。
设计公司能存活到今天并不容易,要看设计的大环境。“2004年以前,设计环境没有形成,虽然在国内产业链形成了,中国在加工方面是完整的产业链,但设计链没有形成。”“中国有13亿人口,有很多的机遇。我们有丰富的资源,我们扎根于中国的市场。”吴海燕说,这是她做设计公司的信心所在。
吴海燕把与她设计品牌相关的领域都注册了品牌。她做的是以设计为核心。吴海燕说:“设计也要有品牌。我们现在讲品牌只是讲服装品牌。而欧洲不同,他们有加工品牌、织造品牌、印染品牌,每一个产业链的中间端口都有品牌,而中国只讲终端的品牌,这样整体提高不了。”
吴海燕的感触很深:“我的工作是为中国企业做品牌的设计,我希望把设计当作一项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来做,因为这将是市场细分后很重要的一个产业链条。而市场细分还意味着:谁做得最好,谁才是真正的市场赢家。”
传统文化的力量
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养分,成为中国服装设计师探索设计之本的重要方面。
很多人是从2000年12月张肇达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做的高级时装秀记住他的。他自己也这样说过:“这次创作的主题非常清晰,是用我所理解的世界时尚演绎我们56个民族的服装。我要用现代的时尚概念去演绎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沉淀的深厚的服饰文化,让古老的东西重新焕发出最璀璨的生命力。”
2001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主题就定为“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这年吴海燕在西子湖畔推出东方丝国第二回大型服装秀,而在当年的时装周上,她以传统与时尚结合的丝绸服装设计创意,捧得中国服装设计“金顶奖”。
张肇达在寻求设计时尚化与民族化相结合之路上继续实践。2003年,他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采风创作。于是有了“东方!东方!”秀。在河西走廊的时候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从大漠那场秀开始,我坚定了‘未来中国代表的东方文化,将与欧美文化一样成为世界时尚主流’的信念。”
也是在2001年,梁子的东方风格首次呈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上。从做自己的品牌那天起,梁子就定位在了传统与现代结合上。她选择以莨绸为代表的极具东方特色的面料,将其与流行元素相结合,作品中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韵味。
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在民族性与国际时尚的结合方面更为成熟。
时间转到2005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中华”一词成为热门的字眼。在时装周开幕式当天揭幕的“中华衣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龙与凤,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精神,而在服装造型上设计师武学伟则完全采用西方的塑型,在服装整体上达到东西方美学相融相合的意境。
2006年10月在杭州上演的大型服装秀“东方丝国第二回——天下河坊”,是吴海燕在设计上做的新探索。以杭州丝绸为主体的120套创意服装,体现了设计师的风格:通过纹样设计的独创性与系列化,以定染、定绘、定绣、定造、定饰的运用,展现了中华服装的特色。
原声再现:
中式元素的设计已经在西方开始流行。同样的元素,京剧、书法这些东西外国的设计师都用过。如果中国设计师再不去创新,就连外国人都觉得没有新意了。国内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在运用中国传统元素的时候,以为画上中国式的大团花,画上龙,画上凤就能体现中国的时尚,其实不是这样。尽管现在时尚界应用中华元素很流行,但很多设计师运用元素的手法太直接,没有转化,没有一个创作的过程。
中国的文化传统底蕴很深,在服装方面也是如此,对一个中国设计师来说,能调动的资源几乎是无穷的。但中国元素已经在“出口转内销”了,这是一个挑战。秦朝的兵器完全可以转化为布料的图形和纹样,只不过在做设计的时候,要深入研究,不能照搬。
——摘自2007年《中国服饰报》刊文《给中华创新一个视角(三)》,设计师计文波采访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