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日晚,在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发布厅,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年庆典颁奖仪式现场,10位中国服装设计师站在舞台上,接受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授予的十大设计名师荣誉。
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周年评选出的这10位名师---张肇达、吴海燕、计文波、罗峥、刘洋、武学凯、房莹、武学伟、谢锋、梁子,是服装业界人士在众多候选设计师中投票选出的代表人物:这10人中从事服装设计职业时间最短的也有12年的历史,有7人甚至超过20年;这10人或拥有自己的设计师品牌,或主持自己的设计公司为服装企业提供设计服务;这10人都是中国服装业界的佼佼者,其中有8位还是中国服装设计界最高奖金顶奖的获得者。
从10年前为实施"名师工程"应运而生的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到今天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年庆典上10位名师获得殊荣,1997到2007,"名师工程"成为中国服装设计界发展壮大的见证。
1997一石掀起千层浪
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令人难忘,同样在这年,中国服装设计界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其实种种端倪在1996年已经出现,其中一个相当引人关注的事件便是最好的例证:宁波杉杉集团张出"斥巨资举国招贤士,展鸿图金榜待题名"的招贤榜。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说:"这对杉杉来说是第一次,对整个中国服装企业来说也是第一次,所以我们认为这也是创造!"
1996年年底,《中国服饰报》在对本年中国服装业界的盘点中指出:"对于中国服装设计师来说,1996年将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对于中国服装界,一些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上已经先行了一步,又由于内争外逼的激烈市场竞争形势,企业对于品牌重要性的共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设计师在丰富品牌内涵和增加产品生机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也已得到并将日益得到理解和认知……设计师得以施展的基础发生着变化,设计师渴求的发展机遇和回报条件正在一步步逼近,舞台已在不为所觉地迅速搭建。"
此时为配合行业"名牌战略"的实施,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启动"名师工程",也已是箭在弦上。时任协会秘书长的王庆说:"名师工程是中国服装业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是跨世纪工程,也是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协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发展作了客观的分析:伴随着服装业的发展,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经过十几年不断的积累和完善,已经走过学科建立、舞台表现的学术阶段,正在经历设计与产业结合、共同发展的应用阶段,并逐步走向设计与经营管理、形象策划、生产技术、市场营销等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创新阶段。
1997年,杉杉"百万年薪"招贤榜的榜单揭晓,著名设计师张肇达、王新元与杉杉集团签下天价设计师合同,就这样,第一代中国职业服装设计师在众目睽睽中走到台前,由此奏响了中国服装界名师名牌联姻的序曲。
在"名师工程"中,促进服装设计师队伍职业化发展成为本质任务。为此,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制定了"名师工程"实施第一阶段,即20世纪末要实现的8个目标。1997年,从第一个目标---健全各专业委员会、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入手,协会展开一系列动作。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两个重要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评论委员会成立,产生首批艺术委员。这年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的注册会员达到509人。
1997年12月,作为中国第一次以展示服装设计师的成就与风格为重点的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在博览会所设置的233个展位中,体现服装设计师成就与风格的服装设计大展就占了115个。博览会中举行了9场设计师个人作品发布会,张肇达捧得首届"金顶奖"。与博览会同期召开的全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大会共有202名代表和30名特邀代表参加。大会举行了设计师与企业结合的签约仪式---三利集团捐赠"名师工程"和设立"益鑫泰"中国服装设计大赛奖励基金签约仪式。
谢锋在他的书《时尚之旅》中曾回忆了1997年到1998年中国服装界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时间时装设计师一词就像一个炙手可热的明星频频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话题里,而国内服装业也前所未有地重视起服装设计师来,这标志着中国服装业从自然品牌生产阶段向设计品牌时代的全面过渡。"
原声再现:
国家纺织工业局局长杜钰洲明确指出:品牌是企业整体素质和社会形象的标志,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名牌数量,反映这个国家优秀企业的多少,也象征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实施"名牌战略"是服装业刻不容缓的任务。要落实"名牌战略",首先要加快服装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因为品牌的竞争实质上是服装企业间的较量,服装在市场上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文化形态,对企业来说只是资本流通过程的存在形式,品牌的价值在于提高资本的扩张能力和增值能力。同时还要全面注重质量的提高和服装设计师队伍的建设。"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设计是品牌的灵魂"。没有名师难创名牌,"名牌战略"也只能是空喊。像我国这样庞大的服装产业,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服务对象和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没有名设计师不行,设计队伍小了也不行,因此实施"名师工程"势在必行。
---摘自1998年王庆刊发在《中国服饰报》的文章《实施中国服装"名师工程"的思考》,作者时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
职业化进程中的选择
在此次中国国际时装周十周年评出的十大设计名师中,有多位参加了当年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与全国服装设计师代表大会。他们之中有的也是从此找到合作企业,并奠定了自己未来的设计方向。
"1997年,我参加了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那次每个省只有两个名额。我代表长春市参加。"这次设计博览会上,来自福建石狮的盖奇制衣公司董事长王衍筑在计文波的展位前久久流连,并用重金买下了计文波参展的6套作品。设计师与企业家经过多次倾心相谈,计文波终于决定南下石狮,加盟盖奇制衣公司。"我设计的一套服装让福建盖奇以10万元的价格买去,当时说是买衣服其实也是买人。"计文波的男装设计生涯也就由此开始了。
也是在北京,就在博览会举行的一个多月前,毕业整整10载的武学伟刚对自己的设计人生重新进行了一次规划---走进正处在转型期的应大公司。在一个深夜,武学伟与应大董事长应泽从作了一次长谈,他拿出了自己对企业未来的规划。两人"思想碰撞"得非常好,因为都有要做一番大事的欲望。
谈及与设计师武学伟的合作,应泽从说:"现在看来,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但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合作之前的双方充分沟通,并达成了相对一致的目标。"武学伟在应大一待就是10年。"人能有几个10年?10年能够潜下心来,认真考虑服装的问题,消费、营销、设计管理问题,我做到了,静静地创作。这是我为未来能走向自己巅峰时期所积累的一笔巨大财富。"回头看自己走过的10年历程,武学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至今他仍把应泽从看作自己的良师益友。"作为企业家他非常敬业。在商业运作上、品牌理念上我们交流得很好,带给我很多灵感。他也会提出很好的想法。能在这样伟大的企业家身边历练10年,我十分庆幸。"
不过,设计师与企业的结合过程并非都像武学伟这般顺利。当年走在潮头的张肇达曾经说:"企业是设计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从目前来看,著名设计师与大企业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它的成功与否还要看双方今后的合作和发展,就像人需要结婚、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一样。结婚是对的,离不离婚还要看双方的感情是否相投;生小孩是对的,小孩长大后会不会成才也需要各方面因素。"
1998年宁波时装节国际服装论坛上,雅戈尔总裁李如成在发言中也强调:"创造中国的世界名牌需要一批能走向市场的成熟的设计师。设计师要走向市场,这是关键,不走向市场的设计师不会是成熟的设计师。"
在这年12月,七匹狼作为首个男装品牌登上了第二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的舞台。刘洋与七匹狼的速配也为当时服装设计师与品牌结合热潮起到了示范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在企业转型中,在设计师走向市场的进程中,必定要付出一些代价。在企业与设计师的婚姻中,"劳燕分飞"的消息频传。多年后我们再回头看,1998年在这段历史中被贴上"签约、解约年"的标签是何等的无奈。"企业的角度是市场,设计师的角度是专业、设计师的风格、自身的特点与个性,而消费者要的是商品,如何在这三方面构成一条线,很难。这些年我也经历过困惑。"计文波这样说。
在困惑中,中国服装设计师队伍职业化的步伐从来没有停下来,而且越走越快。2003年,在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十周年庆典上,协会主席王庆向服装业界宣告:"时装设计师"已经成为概念清晰、内涵充实的社会职业,不仅确立了设计的生产力地位,而且正在走向"产业促进"和"社会服务"并举发展的国际化道路。
原声再现:
中国设计师摆在眼前的一定是市场占有率,检验设计师的唯一标准也只有市场占有率。设计师通过市场检验后,摆在设计师面前的就是产品的附加值。设计师才华的高低体现在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与否。
市场考验是指消费者的接受程度。设计师必须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不断需求,既要把对国际时尚潮流的理解演绎在作品上,又要让消费者在生活空间里找到穿衣的喜悦。
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设计尽快与世界接轨,否则,由中国设计师主持的中国品牌就会像当年的北洋水师一样,还没有交战就先失利了。中国设计师如何面对困惑?设计师最终一定要职业化。
---摘自1998年12月张肇达在《中国服饰报》上刊发的《困惑中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一文,作者时任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