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服装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开始将总部迁往大城市。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一种潮流,成为特有的“迁都”经济现象。企业“迁都”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化,更体现了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不少企业由此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形态向时尚产业形态的跳跃。
福建品牌?中国品牌?国际品牌? 今年夏季,从福建石狮搬迁到厦门,让知名服装企业“拼牌”从“福建拼牌有限公司”变为“拼牌(中国)有限公司”,企业名称中“福建”和“中国”两个字的变化,昭示了拼牌向国际品牌升级的决心。 对于很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服装企业来说,这样的“迁都”成为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标志。 现象:传统产业转向时尚都市
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上海成为企业迁都的热门城市。服装领军企业杉杉在999年将总部从浙江宁波迁往上海;2005年,以“虚拟经营”模式著称的美特斯邦威将集团总部从浙江温州迁出,落户上海。具备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征的上海,还吸引了国外品牌。华特迪士尼公司于2005年把消费品亚太区总部由香港迁到上海,并正式成立华特迪士尼(上海)有限公司。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其在境外的总部迁到中国,除了北京、上海,进一步扩大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国际知名品牌Theme的拥有者——荣晖国际集团于2005年将总部从香港迁到深圳。某国内知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一些跨国公司将总部设在上海,其中,便捷的空中交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现在随着交通的发展,国外企业的视野更广,北京、上海以外的其他大城市也越来越成为企业选择的目标。”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总部外迁意味着服装企业的“头脑”向更高层次转移。服装过去被认为是传统产业,现在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被称为都市产业、时尚产业,这些特点决定他们向大城市转移是必然的现象。中国城乡差距巨大,大城市有利于资源配置和国际化对接。服装产业正在经历品牌化过程,品牌竞争战略要求“头脑”趋向大型城市,这是十分正常的产业现象。
目标:迁向四个方向 国内服装行业中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又以乡镇企业为主,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不少企业纷纷“进城”。
服装企业总部迁往的城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全国性中心城市成为跨国企业的亚太区总部、中国区总部和国内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第二是以深圳、杭州、大连、武汉等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被国内大中型服装企业选为总部所在地,这些城市也日渐吸引跨国企业进驻;第三是以宁波、厦门、济南、郑州等为代表的省级中心城市,不仅驻扎了大批省级知名企业,也吸引了一些大企业;第四,一些服装产业集群地,如中山、晋江、石狮等正以其完善的产业链优势,吸引着大批从周边乡镇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
服装企业除将总部迁出,也更多地迁移了营销中心、研发中心和加工基地。
“企业的规模、地位、目的不同,总部转移的方向、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陈国强分析,总部转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分别有各自的特点。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出于在更高层次占有市场和占据区域制高点的考虑,把企业总部搬迁到其他地区。比如,杉杉的加工板块一直留在宁波,转移的是研发和营销板块;美特斯邦威的总部进入上海后,加工的部分仍留在温州。随着后来发展,企业转移有了另外的角度。第二阶段从21世纪初期开始,东部企业把加工转向中西部,西部企业把研发和营销转到东部,这是资源配置的结果:向西为劳动力市场,向东有商业和人才资源。
原因:企业与城市的双向选择
陈国强认为,服装企业向大城市迁移是由区域特点、市场特点、时尚化特点决定的。
上海市服装研究所副所长许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具有的劳动密集型特点,要求低廉、充足的劳动力和优惠宽松的税收环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对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等的需求更大。大城市在满足企业这些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形象。另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总部与加工基地之间沟通顺畅。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