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基础原料产业还是很好的,有着丰富的猪皮、丝绸、棉花、蜀锦、苎麻、亚麻等资源和一定的纺织工业基础,这为发展皮衣制品、丝绸和民族工艺服装服饰品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今后,如果能在纺织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将对服装产业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当地一位企业家这么说。
杨淑琼分析:“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面辅料、配件等因为没有固定的流通和供给渠道,使得四川服装产业很难与国内市场的标准保持一致。对此,协会建议政府规划和建设一个出口和高档服装的面辅料市场,依靠市场的力量完善产业链。”
四川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服装企业相对分散,集聚度不高。
虽然四川服装企业数量比较多,但成规模的少,企业整体不大、不强,集中度也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虽然已有不少服装工业园区建成运营,但产业整体集聚度依然不高。
第三个问题,四川目前尚没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服装品牌。
虽然四川目前形成了像巨人树、千细、可可斯这样的一批品牌,但它们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只局限于四川本省或西部地区。“一些领头企业虽然已做得比较好,但还是局限于批发时代的经营思维,做终端零售、品牌营销的意识缺乏,它们往往重生产而不重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品牌自身的发展。”杨淑琼分析。
第四个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弱,这也是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四川服装企业目前多数还做批发,处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中,它们“今天做了明天卖”,并且只满足于当地二三线市场的需求和周边的需求。
“事实上,这些企业现在也非常困惑,它们也想使其产品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型,也非常想提升,它们自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如果说几年前还是协会要企业提升的话,那么,现在是企业自己要自己提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杨淑琼分析。
而使这些企业建设品牌意识群体觉醒的,是多种综合因素的作用。
近年来,原材料、劳动力、企业运营等综合成本持续上升,这一现象虽然在沿海地区更为严重,但也影响到了包括四川在内的内地企业,这就使一批做批发的企业感觉到经营越来越困难。因此,它们希望能建设品牌,以此来缓解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扭转企业经营处于微利的局面。
总体来看,四川的多数企业观念还比较落后,对于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还比较迟缓,企业设计开发能力普遍较弱。另外,尽管有部分企业已使用了新技术、新设备,但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例如先进的CAD/CAM和计算机管理的使用还不普及。今后,这几大问题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验着四川服装产业。如果能有步骤地解决好这几个问题,当地产业将会有新的发展。
政府支持力度大、资源优势依然存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明显
事实表明,四川目前正在被产业转移的浪潮所袭击。那么,原因有哪些?
市场永远是第一位的。首先,巨大的消费市场的存在是各企业纷纷向四川转移产业的最好基础,这在上文已有详细叙述。
第二个有利条件则是当地经济的大发展。杨淑琼分析:现在的四川,尤其是成都,房地产活跃,股票交易活跃,商业态势活跃,这些都很好地促进了服装的消费。
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有利于四川承接产业转移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当地政府的支持。
近几年,四川省政府、包括各级市政府都对服装产业的发展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
针对服装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都有一些优惠政策,政府还通过它的那双“有形”之手,搭建了一些公共服务平台,做了单个企业很难做到的事,从而为整个产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一批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目前,四川已有10多个服装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在成都,有大邑双星服装工业园、蒲江工业园、金堂九龙服装工业园以及迅速发展起来的彭州濛阳服装工业园、龙桥童装特色镇等产业集聚地;在德阳,有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在南充,有城南服装工业园等。这些工业园,形成了四川“青白江—金堂—遂宁—南充—达州”这样一条“纺织走廊”。
以彭州工业园为例:彭州工业园是四川省批准建立的十大重点开发区,在该工业园中,涉及到了食品、机械等多个行业,但服装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2003年开始,其中的服装工业园区开始主建,其总规划面积4600亩,在建、建成的已经有1100多亩,其中,有20家企业已经进驻,还有20家企业即将进驻。
四川省彭州工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宁顺林介绍:2003年之前,当地政府事实上是不重视服装产业的。政府提出的目标是要大力发展电子、医药、石化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但是,在建设石化基地的过程中,征用了当地居民1.2万亩的土地,这就造成了当地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加之彭州一直是全国的农业蔬菜基地,这使当地的农民非常富裕。这些富裕的农民没有了土地,又不愿意去外地打工,只想在当地就业。那么,他们的就业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从2003年开始,当地政府非常重视服装产业的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