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全国最早举办纺织服装展会的地方当属大连。其实,早在1991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牵头主办了四川服装节,这一活动在1997年曾再度举办。到了2002年、2003年,四川省还举办了两届“中国西部服装博览会”,在当时的西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后来,由于发展产业的氛围不浓厚、企业观念跟不上等问题,四川省的服装声音在全国一度沉寂,以致于以服装为主题的展会也停办。
尽管如此,以成都为典型代表的四川市场对于全国各服装品牌乃至世界品牌的吸引都从未停止过,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更是为四川带来了发展服装产业的众多新机遇。
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本省的服装产业也在竞争中得以提升,其品牌建设的进程也在加快。产业转移至四川的过程,是一个多种资源相互吸引、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共赢、互利的过程。而究其本质,还是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在持续发挥着作用。
很多人都不了解四川的服装产业,但它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四川的服装企业目前相对集中在成都、德阳、南充、遂宁、乐山、达州等地,已形成了西服、时装、休闲装、衬衫、童装、羽绒服等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全省目前共有大小服装企业40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服装年产量约4亿件,产品销售收入80亿元,出口创汇10亿多美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几十户,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几百家。
四川已经形成了一些本地品牌,如巨人树、金瑞通、琪达、得福、双舒、六合、千细、万事康、天歌、金嘉、可可斯等50多个服装品牌,这些品牌在西部地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另外,近几年四川的童装、休闲装、运动装、牛仔装以及后整理企业发展比较迅猛。
以砂洗产业为例,四川全省目前共有40多家砂洗厂,涌现出了一些砂洗龙头企业,如成都金辉服装洗涤(管理)公司。该公司除了接当地企业的订单外,还接外贸订单,经它砂洗的产品出口到北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它在彭州市、重庆市等地都设有分厂。
消费市场拉动、沿海企业注入新活力——产业发展凸显新特点
四川服装产业的发展有一些突出特点,这可能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
首先就是市场拉动了产业。
在巴蜀文化深刻影响下的四川,崇尚休闲和娱乐。在那里,喝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购物也同样不可或缺。
文化的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等多重因素造就了当地巨大的消费市场,构成了当地服装产业发展的最好基础。
2004年,四川省衣着年消费达146亿元,占全省年消费量的10%左右。
据预测,未来几年,随着流动人口增多、经济迅速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川对成衣和品牌服装的消费需求还将持续增加。
正因如此,众多品牌纷纷落户四川,这也成为各类服装市场存在的最好理由。在成都,从批发市场到高档百货店应有尽有,很多世界顶级的品牌、包括一些国外的大众品牌都在那里能买到。
日本一些著名的百货店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都在成都开店,例如伊藤洋华堂、伊势丹百货等。
根据统计,在成都市,目前有服装店、各大商场的服装部、店中店、连锁店、专卖店近万家,还形成了荷花池、金荷花、大成市场、九龙广场、泰华等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
而在四川的其他中等城市,如南充、德阳、乐山、内江、宜宾等地,也逐渐涌现出一大批二级服装批发零售市场,如南充光彩大市场。
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淑琼就这样分析:市场现在就是“大哥”。四川有现成的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就打市场牌。
四川服装产业发展凸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从服装产业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企业越来越多,这给原本比较平静的四川服装产业掀起了波澜,也使当地产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那些原先从四川走出去打工的人,在外地经过多年努力、奋斗后,在企业里做到了中层或高层管理者的位置。
如今,那部分人看见四川本地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就带着先进的经营理念、操作手段,回到家乡投资。
“这些人,大多都是十几岁就出去打工,他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然后做到中层,有的还做到了高层管理者的位置,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验,就回到四川创建新企业。这些转移过来的企业如今越来越多,沿海、南方的快节奏正在不断地影响着四川的慢节奏,四川的产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希望,最后本地企业能与沿海企业先进的经营方式、运作思路接轨。”杨淑琼介绍。
产业链不完整、企业集聚度不高——求发展仍有四大挑战须面对
虽然四川服装产业的发展机遇很好,但客观评价,它今后要想更好地发展,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产业链配套不完整的问题首当其冲。四川很多企业需要的面料都从广州、福建等地采购过来,外地采购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