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益波)中国服装产业最大的优势来自廉价的劳动力,特别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替他人做“嫁衣”,很少有叫得响的国际品牌,整个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作为中国最大服装产能地的宁波,服装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今年上半年,宁波市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占全国12%左右,但由于土地、劳动力和水电等原材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服装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呈下降态势。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服装论坛上,来自国内服装业、销售业等领域的有关人士和专家纷纷为宁波装“把脉”,试图为宁波服装企业寻找新的突破口。
专家指出,宁波服装业已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生产技术问题。从现在起,需要在商业模式、销售渠道、品牌经营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以提升服装企业和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武瑞玲认为,中国服装业已具备发展连锁经营的条件,希望宁波服装企业能在连锁经营方面取得突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张吉吉建议,聘请欧美设计师主力担纲服装产品线的规划设计,这样可以不断丰富和提升服装企业的产品线和设计风格,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副主任王耀则从销售通路的角度提醒宁波服装企业要进行销售通路的创新。
事实上,近几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宁波服装企业意识到其经营模式渐渐老化,开始探寻新的动力、新的产业经营模式。
“雅戈尔”目前在全国开设了近600家自营专卖店,700家特许经营专卖店,而与大型商场联袂的销售终端达1100多家。这是中国最大的服装营销网络。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防御国内竞争对手的“侵略”,也是“雅戈尔”与国际服装巨头在中国市场对话与合作的砝码。
杉杉集团提出“多品牌、国际化”战略,通过控股9个国际服装品牌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将国外顶级品牌的品牌优势和先进管理、设计理念,与中国企业的低成本、高品质和庞大销售渠道强强联合,构建一个拥有自己国际顶级品牌的品牌金字塔。
博洋集团摈弃传统服装经营模式,跳出传统制造业的框架运作,主动放弃生产流程,转为以OEM的形式组织货源,强化设计功能,并全面推行特许加盟制。与此同时,还另辟商业经营道路,在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建立“博洋商厦”和各种品牌大卖场,使其旗下的各类服饰品牌得以快速抢占市场。
罗蒙集团引进韩国设计师品牌在国内销售,学习韩国的先进理念。巨鹰集团看好贴牌加工,认为整合好了也是竞争力。先后投巨资建起针织工业园和高档面料的生产线。这些高档面料除了自用之外,主要提供给当地的中小企业。
浙江省服装协会副会长陈国强说,目前宁波服装业已走过单个产品竞争的阶段,进入商业模式竞争阶段。企业需要结合国际服装业的发展形势,研究不同商业模式下不同产品的发展曲线,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使宁波服装业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甚至创出自己的国际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