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成本引导下的产业转移不可阻挡川渝人力资源优势凸显
由中国皮革协会、四川省商务厅、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07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于2007年10月12日在成都举行。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成都、重庆两地将是中国皮鞋今后发展的重要地区。
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说,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鞋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转移。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的制鞋中心在意大利、西班牙,80年代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到90年代,又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广东、温州等中国沿海地区。进入2004年以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国内制鞋行业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从2007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世界制鞋业已开始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泰国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他说,1985年中国生产鞋子16亿双,10年后的1995年达到了57亿双,20年后的2006年达到了90亿双,今年这一数字将会再次刷新,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和最大鞋类出口国。他认为,中国制鞋业的快速发展,是得益于世界鞋业的变迁和转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成本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制鞋业转向海外开拓新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种产业转移,使得中国制鞋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机会。
制鞋王国意大利、制鞋强国西班牙、制鞋大国巴西等国家的企业和组织参加了此次采购节,其中包括威尼斯BALLIN、马尔凯大区的DINOBI鄄GION、西班牙Wonders等地区会长级制鞋企业,以及来自意大利的30~50个顶级品牌到现场进行展示。采购节上,以“和谐贸易、和谐鞋业”,“区域发展与跨区域合作”,“成渝携手,共建西部鞋业中心”为主题的国际高峰论坛陆续举行。
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副主席、亚洲委员会主席弗郎科·巴林说,中意之间的贸易往来从“马可·波罗”时代就已经热烈地展开了,中国的市场是意大利鞋业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从现状来看,意大利有很深厚的设计传统,主要做精品鞋,与中国鞋的定位是互补的,两者之间主要是做好对接的问题。
据成都西部鞋都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和资源成本的上升,鞋业产能转移的趋势在3年前便已出现,仅去年一年,就有300多家沿海制鞋工厂落户成都。
一位西班牙企业代表在会上坦言,中国的鞋业未来在成都,西班牙大的制鞋企业正在试图通过设计鞋样,在成都加工,然后在西班牙对鞋进行查验、打蜡、包装、增加了鞋的附加值。
通过此次国际高峰论坛,与会代表达成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鞋业的发展,必须要谋求贸易和谐,寻求互惠互利。并签署了鞋业《成都宣言》:一是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国际鞋业界与中国鞋业界应该共同努力,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各自发挥优势,通过合作解决矛盾和摩擦,鼓励双方企业到对方所在的国家及地区投资办厂开店,实现双方共同发展;二是加强合作,和谐共赢。双方企业可以就鞋产业做更多科研开发工作,组织成立合作研发设计中心,创立新品牌。各国鞋业协会可帮助中国企业引进优秀设计师和优秀高级管理人员,中国鞋业协会则欢迎各国鞋业企业到中国成都开展生产加工,品牌合作,实现双方和谐共赢。中方会尽力帮助外商保护他们的商标产权,为他们的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