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欧出口新政敲定 5000纺企获出口资格 |
2007年10月17日 来源:
南方日报
|
|
分析 取消数量限制后会否再现“井喷”? 2005年8月,由于取消数量限制后对欧盟出口井喷,造成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滞留欧盟海关一事迄今仍令人们记忆犹新。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让中欧双方重回谈判桌,最后达成数量配额限制的备忘录。 从明年1月1日开始,施行整整两年的对欧纺织品配额管理制度将彻底画上句号,欧盟也承诺不会再使用数量限制措施。 那么取消数量限制后,对欧纺织品出口会否再现“井喷”现象?广交会上,多家纺企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均认为,考虑到多方面的原因,数量增长不可避免,但将会比两年前更趋于理性。 理由一 两年来对欧盟出口基数已经较高 有关业内人士分析,过去两年中我国是按照一定的基数,将棉布、T恤衫、亚麻纱等十类纺织品的对欧出口年增速控制在8%—12.5%以内,“这里的基数包括了2005年上半年激增的部分,在激增的基础上再给予8%-12.5%的增幅,可以说总体上已经可以满足国内纺企的出口需求”。 从这个角度分析,虽然明年起取消了数量限制,但是在以往已有较高出口基数的基础上再实现激增,可能性不大。 理由二 中小纺企“倒闭潮”取代“投资热” 该人士还指出,两年前的“井喷”现象,也是由于不少地方在之前基于取消数量限制后的预期,大举投资兴建纺织服装厂的结果。数据显示,在2005年之前我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迅速飙升,从国外进口纺织机械的增幅也保持着成倍增长。 然而经历两年来出口政策频频发生变化、人民币大幅升值、退税率不断下调、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飙升等一系列不利因素,使得不少当初盲目投资兴建的中小规模纺企纷纷倒闭,纺织服装也不再受到各个地方的鼓励。 浙江某纺织品外贸公司的林经理仅在今年就亲眼目睹了4家工厂倒闭,其中1家还没有完成他下的订单,老板就卷款消失,使得他不得不延期向采购商交货。林经理这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家600人的工厂按照1200元/月的工资水平来算,一个月仅给工人发工资就需要72万元。按照工资占成本20%的比例,每个月至少要有400万元的订单来支撑。 “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下,这并不容易,尤其是中小规模的纺企。”林经理说,纺织服装已经不再像几年前那样,被看作是好赚钱的行业,现在更有不少自有资金比较充裕的纺织品外贸公司或者工厂,都趁着证券市场火爆,拿钱打新股。上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