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来到曾被一名法国记者誉为“世界裤子之都”的玉林市福绵管理区采访,只见昔日被他描写为“尘土飞扬的普通农村小镇”,如今已经变成一座厂房商铺鳞次栉比的现代新城;800多家专业服装厂家早已替代了过去“每户人家都有一架老式缝纫机”的作坊生产。
走进60米宽、4公里长的福绵大道,好像走进了一个特大型的“制衣工厂”。沿着这条大道人们发现,福绵区已将制衣产业延伸到了农村:今年开业的工厂又有37家之多。
随着福绵服装制衣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田,经过福绵区有关部门免费培训后进入制衣企业,成为800多家企业的工人。目前,福绵区有6万多人在从事服装制衣加工业,日产裤子60万条。依靠大力发展服装业,福绵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在玉林市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该区的财政收入由1997年成立时的2000万元,到2006年突破了亿元大关,达到10460万元。今年上半年,福绵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86亿元,同比增长17.8%,工业增加值5.16亿元,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7%;财税收入6131万元,同比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2元,增长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38元,增长20.5%。以上各项指标在玉林各县市区的排名中均大大靠前。
依托传统服装制衣业的优势,福绵区近年筹资6亿多元,建起了1平方公里的服装工业区。工业区东区的一期、二期和西区一期完成后,目前他们正加快推进西区二、三期的建设,完工后可再安排几百家制衣企业进入园区。
9月28日上午,再次来到工业区东区。由广东鼎泰纺织有限公司与福绵老板共同投资6000万元新建的继业制衣厂,已于今年2月投产,大批裤子已经返销广东。7月31日,投资8000万元的银闸路旧城改造项目正式动工。随着福绵区公务员小区建设的完成、商业步行街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福绵洋桥路段拓宽改造的不断推进,加上服装工业城加工区西区二、三期的动工建设,“裤都”新城格局已逐步显现。
福绵服装制衣业主要生产牛仔裤。如何把服装做强做大,使福绵成为名副其实的“裤都”,是福绵区决策者近几年经常思考的问题。
生产牛仔裤的布料过去全靠到外地采购。要做出结实耐用、质量上乘的牛仔裤,关键要有好的布料。福绵人为了买到好的布料,到全国各地四处奔波采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许多人为买不到好的布料而发愁。
前几年这里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给福绵区领导以深深的触动。福绵一位老板数年前到上海采购布料,告诉对方要“丝光少毛”的布料。由于不会讲普通话,他的玉林话怎么说人家都听不懂。对方说,你写在纸上吧,而这位老板不识字,写不出那几个字来,结果失望而归。
制衣老板的尴尬事引起了区委书记李文的深思:福绵的服装制衣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没有布行、没有纺织企业、没有固定的销售市场,这“跛脚”的产业是不能做强做大的。能不能让制衣老板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布料呢?
在一次会议上,李文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区长梁远略表示坚决支持:“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解决好了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来。”
说干就干。于是,福绵区出台了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措施,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分头带队到浙江、江苏、上海、山西、福建、广东等地招商引资,对招进来的落户企业采取优惠措施,各种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有了好回报。今年8月初的一天,一位外省老板考察后离开福绵时,突然给李文打来电话:我已打入650万元,决定在福绵上马大型纺织企业;并说:“请你们尽快征地,我还要带一批纺织企业到福绵来。”他还告诉李文:奔着这个项目,他在家乡已经种下了667公顷的棉花。
原来,这位老板是第二次到福绵考察。他第一次来时,除了对福绵良好的投资环境留下很好的印象外,还对福绵有几百家服装制衣企业而没有纺织企业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意识到这里蕴藏着巨大商机。于是,他没有“惊动”当地领导,带着“高参”悄悄来到福绵进行二次考察,最后决定投入1亿元兴建大型纺织企业,这次出手的650万元只是征地的前期资金。这将是规划3平方公里的福绵纺织工业城进驻的首家龙头纺织企业。
9月下旬,来到曾被一名法国记者誉为“世界裤子之都”的玉林市福绵管理区采访,只见昔日被他描写为“尘土飞扬的普通农村小镇”,如今已经变成一座厂房商铺鳞次栉比的现代新城;800多家专业服装厂家早已替代了过去“每户人家都有一架老式缝纫机”的作坊生产。
走进60米宽、4公里长的福绵大道,好像走进了一个特大型的“制衣工厂”。沿着这条大道人们发现,福绵区已将制衣产业延伸到了农村:今年开业的工厂又有37家之多。
随着福绵服装制衣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洗脚上田,经过福绵区有关部门免费培训后进入制衣企业,成为800多家企业的工人。目前,福绵区有6万多人在从事服装制衣加工业,日产裤子60万条。依靠大力发展服装业,福绵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在玉林市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该区的财政收入由1997年成立时的2000万元,到2006年突破了亿元大关,达到10460万元。今年上半年,福绵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86亿元,同比增长17.8%,工业增加值5.16亿元,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7%;财税收入6131万元,同比增长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72元,增长1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38元,增长20.5%。以上各项指标在玉林各县市区的排名中均大大靠前。
依托传统服装制衣业的优势,福绵区近年筹资6亿多元,建起了1平方公里的服装工业区。工业区东区的一期、二期和西区一期完成后,目前他们正加快推进西区二、三期的建设,完工后可再安排几百家制衣企业进入园区。
9月28日上午,再次来到工业区东区。由广东鼎泰纺织有限公司与福绵老板共同投资6000万元新建的继业制衣厂,已于今年2月投产,大批裤子已经返销广东。7月31日,投资8000万元的银闸路旧城改造项目正式动工。随着福绵区公务员小区建设的完成、商业步行街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福绵洋桥路段拓宽改造的不断推进,加上服装工业城加工区西区二、三期的动工建设,“裤都”新城格局已逐步显现。
福绵服装制衣业主要生产牛仔裤。如何把服装做强做大,使福绵成为名副其实的“裤都”,是福绵区决策者近几年经常思考的问题。
生产牛仔裤的布料过去全靠到外地采购。要做出结实耐用、质量上乘的牛仔裤,关键要有好的布料。福绵人为了买到好的布料,到全国各地四处奔波采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许多人为买不到好的布料而发愁。
前几年这里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给福绵区领导以深深的触动。福绵一位老板数年前到上海采购布料,告诉对方要“丝光少毛”的布料。由于不会讲普通话,他的玉林话怎么说人家都听不懂。对方说,你写在纸上吧,而这位老板不识字,写不出那几个字来,结果失望而归。
制衣老板的尴尬事引起了区委书记李文的深思:福绵的服装制衣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没有布行、没有纺织企业、没有固定的销售市场,这“跛脚”的产业是不能做强做大的。能不能让制衣老板足不出户,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称心如意的布料呢?
在一次会议上,李文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区长梁远略表示坚决支持:“这个问题我也思考了很久,解决好了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来。”
说干就干。于是,福绵区出台了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措施,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分头带队到浙江、江苏、上海、山西、福建、广东等地招商引资,对招进来的落户企业采取优惠措施,各种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引资有了好回报。今年8月初的一天,一位外省老板考察后离开福绵时,突然给李文打来电话:我已打入650万元,决定在福绵上马大型纺织企业;并说:“请你们尽快征地,我还要带一批纺织企业到福绵来。”他还告诉李文:奔着这个项目,他在家乡已经种下了667公顷的棉花。
原来,这位老板是第二次到福绵考察。他第一次来时,除了对福绵良好的投资环境留下很好的印象外,还对福绵有几百家服装制衣企业而没有纺织企业感到不可思议,同时也意识到这里蕴藏着巨大商机。于是,他没有“惊动”当地领导,带着“高参”悄悄来到福绵进行二次考察,最后决定投入1亿元兴建大型纺织企业,这次出手的650万元只是征地的前期资金。这将是规划3平方公里的福绵纺织工业城进驻的首家龙头纺织企业。
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今年以来,100多家外省布匹经销商在福绵大道两旁“安营扎寨”,实现了福绵人在家门口就可买到称心如意布料的愿望。
大型纺织企业的进驻,不仅为制衣企业提供充足的货源,而且还将大大降低服装成本、提高福绵服装的竞争力。一名来福绵采访的德国记者大加赞扬:“福绵人真聪明。”聪明的福绵人并不满足,他们还在寻思着尽快上马服装贸易城,以开拓服装销售市场。
“现在福绵的800多家服装企业均在广州设有服装档口,有3000人往返于福绵、广州之间跑生意,每年在外地交纳的税费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而在福绵上马国际服装贸易城项目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按福绵每天生产60万条裤子、每年300天计算,年产裤子1.8亿条;有一半在福绵批发销售,每条裤子按30元收入计算,福绵一年至少可以增加近20亿元的销售收入,还可以解决大批人的就业问题。”梁远略算了这笔账。
于是,今年初福绵区又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22公顷、分上下两层的国际服装贸易城。目前,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正在开展征地工作。
“贸易城建成后,除本地生产企业进场销售外,还要引进国内外品牌企业进入,形成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销售集散地,并辐射东盟市场。”李文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