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对于江苏省宿迁市纺织业界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由江苏恒力集团投资兴建的宿迁恒力工业园开工奠基仪式在当地隆重举行。作为苏南、苏北产业挂钩转移的标志性项目,宿迁恒力工业园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业务总收入将超过20亿元,用工达到6000人,成为江苏省又一纺丝、制造、科研生产基地,同时还可带动一批配套企业跟进发展,促进宿迁市纺织产业扩量升级,提质增效。
据宿迁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汤建鸣介绍,近年来宿迁市抢抓纺织工业向苏北地区转移的机遇,全市新引进了数十个大型纺织服装项目,使宿迁纺织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宿迁纺织业已形成百万纱锭的生产能力,一个颇具竞争力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强势崛起。”汤建鸣说。
50年孕育纺织产业集群
宿迁市纺织工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1960年,上海中孚绢纺厂由上海迁至泗阳,并更名为泗阳绢纺厂,宿迁纺织业开始萌芽。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宿迁已形成集棉纺、毛纺、织布、印染、服装加工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纺织业成为全市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市共有纺织服装企业46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6户。
汤建鸣说,宿迁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源于市委、市政府清晰的产业发展战略举措。自1996年宿迁建市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工业突破”战略,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在此战略的推动下,江苏箭鹿毛纺、泗绢集团、玖久集团、天辰纺织、嘉泰纺织、盛江纺织等纺织骨干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其中箭鹿集团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龙头带动作用初显。与此同时,各纺织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持续进行,他们积极引进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的剑杆织机、喷气织机、自动络筒机、精梳机等设备,使得整个行业的装备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箭鹿牌呢绒、西服,梅花牌白厂丝,雪松牌真丝绸等一批拳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均享有较高声誉。
“现在纺织服装行业已成为宿迁市第一大行业。”汤建鸣说。据他介绍,今年上半年,宿迁全市规模以上纺织工业实现增加值7.07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3%,同比增长22.5%;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2.8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销售收入的12.78%,同比增长22.7%;实现利税1.09亿元,同比增长19.5%;27户纺织服装外贸出口企业实现外贸出口2787万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20.7%。
产业转移引发“磁场效应”
夏日炎炎,宿迁市泗阳县经济开发区捷报频传——总投资12亿元的江苏金苹果纺织项目、投资1亿元的泗阳敏发纺织项目签约落户,豹子头服饰、捷锋帽业等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即将建成投产。在占地4.5平方公里的泗阳“上海纺织城”里,已有近20家纺织服装企业落户,其中投资超亿元的企业就有10家。
与此同时,泗阳的纺织服装企业已增至116家,正式投产的达81家,2006年全县纺织工业总产值近15亿元。作为宿迁市纺织业的萌芽地,泗阳纺织业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如今,泗阳已经成为宿迁承接外来纺织业的重要窗口和阵地。
汤建鸣认为,近年来,受土地、环保、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纺织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沿海发达地区缺土地、缺劳动力、缺资源、缺电力,他们‘四缺’,而我们‘四有’,宿迁正是承接纺织业转移的最佳之地”。
为抢抓机遇,宿迁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吸引了众多纺织服装企业纷纷来宿迁落户。2005年,宿迁市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330个,其中纺织项目88个,同比增长156.4%,占苏北五市的26.1%。政府得力的政策、周到的服务和务实的工作态度,使宿迁成为吸引纺织企业的新“洼地”,在新一轮纺织业市场竞争中引发了“磁场效应”。2006年和2007年,前来宿迁落户的纺织服装企业更为踊跃,福田、晨风、恒力、千仞岗、波司登、大诚等名牌企业的入驻更是为宿迁纺织服装行业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汤建鸣认为当前宿迁纺织行业仍存在规模总量偏小、设备技术落后、开发能力不足、品牌培育不够、产业链条不全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行业上下一心,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十一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全市达到200万锭棉纱,1亿~2亿件(套)服装的生产能力,毛纺形成5万纱锭、1000万米精纺呢绒的生产能力,织布达到3000台喷水织机和喷气织机的生产规模,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纺织行业用工达到10万人,使宿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纺织产业基地。”汤建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