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有了这套信息系统的追踪管理,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这套系统可以把录入的每个客户的信息打出小页。当成衣出来后,每一张小页都会像标签一样被贴到客户的服装上去,小页上详细标注着每一个客户的名字、体型和服装的尺码。
作为跟踪管理的一部分,每个包装箱里面所有产品的信息也会被打印出来,贴到箱子上去。这样,当产品运送到客户单位后,每个客户只需要按照上面的信息对号领取服装就可以了。
而假如没有这套信息系统,上面提到的服装分发现场就会一片混乱。假如没有这套信息系统,在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去统计、识别各种数据,单是分类整理每一个客户的信息,就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关于这一点,只有有着职业装生产经历的人,才会有深刻体会。
于泽正介绍:“信息系统的运用极大地减少了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合体率。最重要的是,它为客户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方便。
很多客户都反映,把订单交给我们做非常省心,量体后就不用再操心了。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我们的重要原因。”
现场一位专业人士指出:“碧海的这一套信息系统非常厉害。这和其他服装品牌企业的信息系统还不相同,因为职业装的信息系统涉及到针对每一个客户的量体裁衣的信息记录、后续的点对点的服务等非常细小的环节。以前,在其他一些职业装企业也见过一些信息系统,但那些信息系统基本都是只贯穿了生产设计的某几个环节,像碧海这样,使信息技术贯穿从产品设计到后期为客户服务的整个全流程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事实上,对于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碧海从1998年就开始在企业内部研究。最终,依据已经积累的一些成果,结合其他的研发力量,最终研制出了这样一套信息系统。
目前,这套系统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
于泽正介绍:“现在,量体裁衣后的每一个客户的信息还需要人工录入电脑。我们正在研究,系统能自动针对每一个客户进行量体裁衣,然后自动录入信息系统。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将又是一个重大突破。”
充分整合国际资源
每当接到新的订单,碧海都会依据客户要求进行产品功能、款式方面的研发。
“碧海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先做概念。”于泽正介绍。
大的概念、功能性确定之后,就需要采购面料。职业服装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对于面料的功能性的要求非常高。
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面料企业生产出来的面料的功能性都不能满足碧海的要求。
原因何在?
功能性面料的开发在前期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大的。而且,一旦投入,引起的关联性投入也会比较大。例如,防火材料所用的纤维需要从美国杜邦进口。但是,要想最终开发出产品,不但要进口纤维,后期所需用的染料、纺织技术设备等都需要进口。对于这样的一个综合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都会最终影响面料的质量。
这样一来,企业在研发方面就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国内很多企业出于种种考虑,对此并不愿意投入。而不进行研发投入,自然就无法研发出科技含量高的面料产品。
但是,高级的职业服装也对面料有绝对过硬的要求。怎么办?
从2004年开始,碧海开始特别强调职业装的功能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在对成衣的设计概念确定后,为了解决面料问题,碧海开始和日本、美国等国外企业形成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目前,碧海已经和日本的伊藤忠株式会社、美国的格尔公司、3M公司等达成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它们的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每当有新项目出现,碧海确定了产品的面料需要具备怎样的功能性后,就会把自己的需求告知给有固定合作关系的某个国外公司,并给它们下订单。国外公司针对这种需求,会在规定的时间里研发出符合要求的功能性面料,提供给碧海。例如,伊藤忠株式会社负责给碧海提供防静电的面料。
在解决了面料的问题后,依据原先已经确立的设计思路,碧海最终会完成职业装成衣的设计和生产。
“碧海的优势在于能为客户提供从面料采购到成衣设计制作,再到完善、周到的客户服务的一条龙式的服务,这是其他企业做不到的。”
目前,碧海的视野已从国内开始逐渐放大到国际。
就在去年大连服装节期间,法国时装公会主席戈巴赫在现场视察时,对碧海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一条龙式的服务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他当时提出建议,希望碧海能接下法国戴高乐机场的制服设计。
但当时,由于语言不通,双方在沟通方面有一定的障碍,最终导致此事搁浅。
痛定思痛的碧海,在2007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事务部。在这个部门中,碧海从大连外国语学院聘请了精通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的人才来开展业务。
今年的大连服装节,碧海也将参展。
它的参展主题是:“碧海,志在中国职业服装第一品牌;碧海,中国首家职业服装研发中心。”展位将分为四个展区。第一展区为碧海概念、碧海印象的成果展示区;第二展区为碧海标志性商务正装;第三展区为碧海功能性防护服;第四展区为产学研合作的结晶———碧海职业服装信息技术。
届时,碧海刚刚组建的国际事务部的工作人员也将开展自己的工作,这对他们而言是第一次挑战。
“大连服装节历来就是个窗口。今年的服装节马上就要来临,我们希望能抓住机会。”于泽正说。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