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宁波服装协会的秘书长,张晓峰是宁波服装产业、中国服交会的重要见证人之一。
第11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即将到来,张晓峰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比如今年的中国服装论坛、流行趋势发布、系列专题讲座、研讨会、时尚品牌发布秀以及各类专业性比赛、评选等事项,都需要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落实操办。
每一个大的决策,每一处小的细节,都能触动张晓峰对服装产业那根敏感的神经。
任何专业展会都离不开当地产业的特色和优势,而所有产业的特色和优势的变化,又必然在协会的思考范围之内。
那么,张晓峰如何看待宁波服装的产业优势?是红帮精神?男正装品牌?是外贸加工基地,还是政府的政策引导?
张晓峰的回答是:都是,但不全是。
一年一度的中国服交会的优势和变化是什么?是规模、定位、机制、功能还是服务?
他的回答依然是:都是,但不全是。
关于宁波服装节,关于宁波服装产业,张晓峰给出了他对服装产业最真实的感言……
宁波服装优势明显
宁波服装业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优势,它是与时俱进的。
要办好服交会,必须深刻明白现今宁波服装产业最大的优势和资源:具有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制造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城市信誉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品牌的高度影响力、良好的硬件设施、先进的国际国内合作模式,还有发达的交通、商务和物流承载力。
服装产业也需要提升:宁波的服交会更应该成为服装行业的晴雨表。展会的招商也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做好前、中、后的服务是本届服交会重点考虑和施行的问题之一。
对外交流有了新特征
比起前几年,宁波服装产业在对外交流方面改变了一贯“自我”的作风。以往占有的明显优势地位不再明显,很多经验已在其他区域实施并产生结果,宁波企业家近年来肩上的负担似乎越来越重,既要为个人和家族保持强烈的自尊心,又要为社会和企业承担太多的责任心。
不过,有明显的迹象告诉我们:近年来,在与其他各国、各地同行业交流中,我们的企业家更多地学会了倾听、吸取和合作;向更高的梯队学习和靠近,不断纳取、消化、共进;向中、西部内地要资源,而非简单地投资和盲目地扩张。
形式简捷化、手段多样化、利益共享化将是宁波众多企业与外界交流合作的新特征。
积极应对产业裂变新时代
宁波服装产业未来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引导企业家理顺战略思路。
任何一个区域的产业集群肯定是与当地的历史、经济、人文、资源紧密相连的,发展初期都是靠较为单一的优势或资源聚集在一起,逐步壮大而胜出,成为产业特色和集聚效应。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提升,企业间的差异性日趋明显,各自的发展诉求也呈现多样化,如果再围绕局限性很大的地方区域观念去发展,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进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如何在全球产业背景下去重新找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定位,是每位企业家首要考虑的大问题,也是企业在未来重新调整战略部署的风向标。
针对这个问题,宁波服装行业协会在与市经委等组委会相关单位的交流和配合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协会还需要继续深落实。
1.作好政府帮手,对宁波现有的服装及相关企业、机构进行有效梳理、调研、夯实基础,尤其是针对若干年来倾注于外贸制造型企业及具有较强增长性的中小企业,找出几家典型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2.对正处于转型和提升期的协会会员企业单位进行正确引导和协助,帮助其转变思想观念,放弃过去的荣耀和曾经的辉煌,着眼全球和未来,重新审视现有的优势和地位,调整好新一轮竞争中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机制和对外关系,尤其是对各个产业链环节中模式创新的辅导和探讨。
3.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扩大视野,拓宽胸怀,以谦逊、务实、精明的作风治理企业。
目前,在全球同一竞争舞台上,世界性的资源也日益丰富,融合、依存是未来业态中较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合理分工和定位,加强专业路线的培养,创新机制和模式,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服交会变化最明显
从行业组织角度看来,本届服交会明显的变化或转型方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机制的变化:政府试图并努力在转变原来大包大揽、全程操办的角色和职能,改由部分委托专业机构或组织来执行承办,实现责任落实,分工明晰,管理有序,监督得力。
二是从理念到手段的全面推陈出新:从原来招商中相对“重客轻商”逐步转变为“重客更重商”。尤其是“宁波服装暨服博会万里行”,所到之处,无不刮起阵阵旋风,很多以前未参展的企业都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或组团,或独立参展。
“三服一城”(服装产业、服交会、服装文化和宁波城市)的创新理念,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各大媒体、网站和业内广为传诵,这既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异地招展招商的计划,又能很好地推广宁波服装产业及服交会,同时也将宁波深厚的城市、服饰文化与兄弟城市进行交流,真正做到“走出去、请进来”的推广战略。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