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中国服饰报
中国丝绸产业:传承与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2007年08月23日 来源: 中国服饰报  
 

  丝绸检测技术有所突破

  生丝检测数字化,是我国加入WTO后丝绸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贸易中均需凭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作为外贸出口结价的依据。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变化很快,如果产品标准跟不上,就会因不能准确地进行质量评定而影响到出口。

  中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和印度的专家曾经在丝绸检测技术研讨会上指出,随着目前生丝加工技术由立缫全部转入自动缫,绸缎加工技术由有梭织机大量转入高速无梭织机后,传统的丝绸检测方法、指标与电子检测方法已显得落后和脱节,严重影响了高品质生丝、绸缎的加工和使用范围,国际丝绸检测技术亟待提高。

  生丝检测的完全数字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欧洲和我国丝绸企业大量采用高速织机,对生丝质量中的部分项目,如条干均匀度、抱合力等的指标值和检测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的丝绸检测仍未能越过当前采用的模拟信号技术,生丝的清洁、洁净、均匀度的评定完全依靠检验员的目光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检验人员的素质、经验及情绪和抽样误差率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人们希望能在洁净、匀度的一次性检测中引进高速抓拍的图像技术和快速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把检测结果用令人信服的图片和分析的数据表现出来。

  如业内专家所言,丝是最早按照标准进行质量检测的织物原料之一,然而当其他织物都已经采用了客观评估方法,它却还在采用主观评判的方式。业内人士都迫切希望有一种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客观的测试生丝质量的电子检测设备和实验方法。

  随着电子检测设备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丝绸检测数字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第二届丝绸检测技术研讨会上,各国的丝绸检测专家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已成功研发出了新的电子检测仪,并将建立一套新的生丝电子检测标准———这将有利于提高我国生丝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扩大生丝出口。
  丝绸印染、后整理技术亟待提高

  有关专家认为,丝绸印染技术必须围绕丝绸产品的四大主题———优质、高效、节能、环保来发展,其中应着力研发以冷轧堆丝绸精炼技术、喷雾染色技术、涂料印花技术、四分色印花技术、数字印花技术为主的印染技术。

  冷轧堆技术在棉印染中用活性染料染色及棉布退浆中获得成功。冷轧堆的节水节能优越性非常显著,受到了印染企业普遍欢迎,并被广泛应用。国内已经有人在研究将这一技术思路移植到丝绸脱胶精炼工序上来,如果将这一技术应用到丝绸生产工艺上来,不但会节约大量的水和蒸氧,而且还可大大减少传统精炼设备对丝绸造成的灰伤、吊攀印、皱印等病疵,对节能、环保、提高产品质量都大有好处。

  喷雾染色技术是国外已开发出的一种气流雾化染色技术,这种技术是在染色过程中,将染料助剂与气流混合后通过高温雾化装置,直接将雾化后的染料以气态形式喷洒在织物上。这个过程完全依赖于气流循环,使运行的织物变得平整。当雾化的染料与织物接触后,由于不断的冷凝,染料在织物表面不断扩张,渗透到纤维内部,如此反复进行一直到染色完成为止。该技术较常规染色相比有染色时间短、省能源、降低污水的处理费用、避免常规染色机的病疵、染色质量高等优点,且由于是无张力操作,织物具有特殊的柔软和悬垂感。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企业在着手改进这方面的设备和工艺。

  棉、涤棉织物采用涂料印花在全球印花份额已占50%左右,该工艺简单、工艺流程短、节时节能,有巨大优越性,但丝绸涂料印花的技术关键在于尚未找到一种良好的粘合剂,既要使涂料牢固粘附在真丝绸表面,使色牢度达到国家标准,又要保证丝绸的柔软度不受影响。因此在今后涂料印花技术在真丝绸上的研究和应用,仍将是一个热门话题和课题。

  四分色的印花技术将日趋成熟。CAD的发展以及印染工艺技术的提高,为四分色印制真丝绸提供了研究开发基础。近年来,在独幅花型或图案的四分色印刷已取得成功,但连续印刷上还存在无法开路接版问题,电脑的图象处理、色调控制、色彩虚实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

  数字印花技术是一种由计算机将印花设计图案的信息输送给一组染料喷嘴,控制染料喷嘴的开、关来完成织物印花过程的最新技术。不仅在电脑设计图案,而且可用数码相机拍摄自然风光或花卉,在电脑上加以修改、修饰成需要的图案,再控制染料喷嘴在织物上喷绘而成。这种技术适用于打样、小批量多品种,转换速度极快,可实现快速交货。其缺陷是生产时速度很慢,需一行一行地扫描喷绘,产量无法和现有的自动印花机相抗衡,需要专用染料,被印的织物需要特殊前处理,否则花型会渗化而模糊。在21世纪这个数字时代,数字印花技术肯定是一个最新、最有发展前景的印花技术。

  蚕丝面料在服用性能上存在易皱、泛黄等弱点,采用新的技术对蚕丝原料进行改性及对面料进行后整理一直也是重中之重的课题。

  在这方面,能保持丝绸原有风格的增弹抗皱技术;能提高色牢度、抗老化的整理技术;不用水和化学品,对织物表面进行等离子处理,以提高织物染色性和服用舒适性的技术;二氧化碳液态染色技术等,都一直在探索完善之中。

  丝绸的抗皱整理有增重、接枝、交联、生物酶整理等类型。其中,接枝和树脂交联是国内外研究较集中的两种方法,尤其以树脂交联法更活跃。

  为了弥补真丝精炼后的重量损失,人们曾采用锡盐对蚕丝进行增重处理。对增重后的真丝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方法在对真丝进行增重的同时还能改善织物性能,增重后的织物可以防皱,且具有悬垂感等特殊的织物风格。用合成防皱整理剂整理柞丝绸的防皱,整理后织物湿弹性显著提高,且具有较好的耐洗性。采用等离子体接枝技术整理柞丝绸,其抗皱性、湿弹性、吸湿性、抗泛黄性等均可提高。

  用壳聚糖处理的纤维,通常可提高其抗菌性,此外,也可提高其耐碱性、防霉性、染色性、光泽性、耐光性等。如果用它处理丝织物,则除具有上述性质外,还能提高织物的速干性、透气性、保湿性、拒水性、褶裥性、厚度、应力缓和率、压缩率、压缩弹性率、耐曲磨强度、折皱回复率、伸长弹性率等,但降低了织物透湿性、吸水性、吸水率、防皱率、伸长率等。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案例

  翔顺 细分化产品

  湖州翔顺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嫣嫣带领一批钟情于丝绸的姐妹创业,梦想用十年打造一个丝绸品牌,在第二个十年将品牌做到“强势化”。她们从创业初期就意识到了科技研发的重要性,曾向丝绸科学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的专家教授取经,不断开发新产品,一直在思索如何赋予古老的丝绸以新的创意。翔顺的“茶乐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概念,将传统的家居服与休闲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既符合了一部分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要求,又将丝绸服饰做出了“文化”味道。

  苏豪 拓宽应用领域

  江苏苏豪集团与苏州大学、上海瑞金医院合作,利用高等院校的研发优势、医疗机构的临床优势和公司的品牌、资金、营销优势,开发出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高科技丝绸衍生产品———以丝蛋白为原料,生产用于烧伤治疗的人工皮肤,该项目已已经进入了临床应用。另外,该公司还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生产出可降解的新型高品质医用缝合线原料。

  金富 春科技走在先

  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表彰大会上公布了由杭州金富春丝绸化纤有限公司盛建祥、叶生华两位共同研究完成的“织物风格可实现任意变化技术”项目在众多评比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是金富春对多种材质配比组合精心研究,对织物外观风格独特构思而实现的一项新技术,通过该技术织造而成的面料具有外观变化丰富、细致平坦、可凹凸起伏,形状可大可小,立体感可强可弱等多重特点。该技术的实现,使传统的纺织面料从有限的外观风格变化向无限外观风格变化过程中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传统纺织面料的外观风格变化。

  ■记者手记 创新的关键是思维和观念更新

  中国作为“丝绸大国”、“丝绸之都”,有着上千年的丝绸文化历史,而在日益强盛的今天,我们尚需花很大的力气去唤醒民众“消费丝绸”的观念,这对于“丝绸大国”而言,多少有些无奈。

  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现在,有这么一群“丝绸人”,在用自己的心智,为这个曾经辉煌的产业鼓舞,用实际行动为丝绸产业的发展努力。

  不是有这么多“大师级”的人物甘当“技工”,谦虚地称自己为“手艺人”,将我们祖先的技艺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代代保留下来了么?不是有一批企业家在向着“打响中国丝绸”努力么?不是有这样一群热情的人,相聚到了这里,举行了具有如此规模,且又别开生面的“首届丝绸节”么?请相信,只要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前进,我们终究是能够夺回丝绸的话语权的。

  当记者就“创新”这一话题采访北京服装学院教授袁仄先生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他对中国丝绸产业的良苦用心与深切期盼。他告诉我们:创新是思维和观念的更新,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

  在谈到技术进步时,袁先生亦肯定了当前我国在这方面取得的长足进步,并列举出诸如加入金属丝做皱或是免皱的新工艺,并指出通过织物组织结构的变化,丝绸已经呈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新面貌”。再比如结合现代的针织工艺,加入绞、捻等处理手段改变织物肌理;用放缩、可机洗等手段的进步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等。其实,针对织物缺陷方面的改造进步是技术层面的,只要意识到了,就有突破的可能。

  提升认知是需要花费一番周章的。袁先生举了“羊绒”的例子,很多人对羊绒的认知也是从“不甚了解”到初步认可其“软黄金”价值的——其中成功的营销手段及经验于扩大丝绸影响力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背后先进的经营管理、有效的营销策划、前卫的设计理念等等,都是看不见的“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创新同样重要。


 

上一页

 
  打印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发步招聘信息
 
 

 

旗下站点:服装网  服装人才网  纺织人才网 京ICP证030536号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本站服务 您的建议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客户留言
Copyright @ 2002-2009 Ccaf.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