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事件
第一把火:武林门火烧温州鞋
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门火烧温州劣质皮鞋
康奈引进第一条机械化绷帮生产线
1988年6月,温州市鹿城鞋业协会成立,温州鞋业奠基人余阿寿担任该协会第一届会长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个东北小伙子买了一双温州皮鞋,擦得贼亮,去相亲。“嘎吱”、“嘎吱”费了老劲骑车到了女方家门口,我的妈呀,鞋子竟然“开口”了!相亲泡汤了,“傻大帽相亲”的故事也流传开了。
愤怒的消费者把这种短命鞋称为“星期鞋”、“晨昏鞋”。
1987年8月8日,在杭州武林门广场上,杭州市下城区工商局工作人员一把火,烧毁了5000多双劣质温州鞋。
这把火不但引来众多媒体的极大关注,而且许多城市自此开始规模浩大的“围剿”温州鞋运动,武汉、重庆、大连等地也跟着燃起了焚烧温州鞋的烈火,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拒绝销售温州鞋,各大商场也相继将温州鞋扫地出门。各地城市的商场、鞋店为了安抚民心,纷纷在店堂门口挂出牌子称“本店无温州货”。一时间,温州鞋如过街老鼠,温州鞋也成为当时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杭州武林门这把大火,也及时地烧醒了温州人的质量意识,最终有了现在昂首挺胸走向国际市场的温州鞋。
蒙羞杭城
温州人做鞋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考证,明朝成化年间,温州鞋就已经成为皇家贡品。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的制鞋业得到空前发展。回想当年的做鞋情景,温州市鞋革协会理事长、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笑着说:“只要一把剪刀,一把锤子,一个煤球炉,就可以做皮鞋了。”那时,做皮鞋虽然比较辛苦,却是一项投入低、见效快的生意。由于制鞋业在温州民间历来极为盛行,技术工人、原材料等配套产业相当完善,一时间,大大小小的皮鞋作坊、小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温州的街头巷尾。
利用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销售大军,大批的温州鞋通过肩挑背扛,源源不断地运往各个城市。款式新颖的温州鞋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眼看温州鞋大杀四方,许多技术落后、工艺水平低下的企业开始急功近利,大量劣质温州鞋“冲”进了市场。
1987年8月8日,杭城一把火烧毁了5000多双劣质温州鞋,似乎终结了温州鞋的命运,许多企业讳言姓“温”,纷纷打出“上海制造”、“广州制造”的牌子。为求生存,温州鞋开始了艰难困苦的探索。
一位鞋厂老板说,为权宜计,当时温州的鞋厂纷纷隐姓埋名,许多温州鞋不敢再打“温州制造”的字样,转而与上海、广州、深圳的许多小鞋厂或乡镇鞋厂搞起“挂牌联营”,“实际上就是花钱租用人家的厂名和牌子。”
但这种假联营在双重压力下没“存活”多久。一是很快受到有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二是,假联营的厂家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与经济纠纷,此路也实在没办法再走下去了。
温州鞋业此时颇有些山穷水尽、回天无力的感觉。折腾来折腾去,当时的6000余家温州鞋厂,差不多有一半相继关门、停产。
卧薪尝胆
杭州武林门这把大火,也及时地烧醒了温州人的质量意识。就在一些温州鞋厂老板挖空心思搞假联营的时候,一批更有见识的老板也正在卧薪尝胆,暗自下定决心,一手抓质量,一手创品牌,要创出属于自己的皮鞋品牌,为温州鞋争一口气。
此时,制鞋工艺已经领先温州同行的郑秀康,在进行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后,决定创出自己的皮鞋品牌。通过对意大利、台湾的制鞋企业考察,郑秀康感觉到,当时的温州制鞋业的技术装备相当落后,于是决定技术改造。
1990年,郑秀康用120万元买了温州制鞋史上的第一条绷帮流水线,随后,又引进台湾、意大利的制鞋生产流水线。在温州制鞋史上,康奈为机械化制鞋开了先河。流水线制鞋后,郑秀康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之前,郑秀康的皮鞋虽然是市面上售价最贵的,每双鞋子也卖不到100元;但流水线制鞋后,郑秀康厂里做出来的“大利莱”皮鞋,每双售价高达400元。在当时的温州,一说到皮鞋,就会说到康奈的“大利莱”。
在狠抓工艺质量的同时,郑秀康在创牌方面也毫不含糊。
1991年,郑秀康花了几百元,请当时的“温州市广告公司”,设计了昂首挺胸的人头像商标“康奈”。
康奈商标出炉后,和其拳头产品“大利莱”皮鞋一样,迅速在市场上产生了不俗的影响。其他的温州鞋厂便纷纷前往“温州市广告公司”设计商标。此后,一大批温州鞋纷纷有了自己的名字。
引厂进店
1986年,王振滔在武汉某商场租下半个柜台,开始卖起皮鞋。一个月下来,他那半个柜台的销售额,竟然比商场10个柜台的销售额还高。
杭州武林门的那把火很快烧到了武汉。尽管当时22岁的王振滔推销的皮鞋不是伪劣假冒产品,但也因为他和他的产品来自温州,王振滔与朋友合租的柜台被工商局查封了,4000多双质量上乘的皮鞋以5元一双的价格被拍卖。
不服气的王振滔决心为自己、为温州鞋讨个说法,随后与武汉工商部门打起了“民告官”的官司。尽管他胜诉了,最终,20多万元的损失却只获得2000元的赔偿。
此时,虽然不少温州鞋厂纷纷改旗易帜,与上海、广州、深圳的鞋厂搞“挂牌联营”,但王振滔反其道而行之。1988年3月份,王振滔筹集了3万元资金,买来一台制鞋机,以住房为厂房,在永嘉黄田千石村开始办起鞋厂。
1989年初,王振滔踌躇满志地带着自己公司生产的皮鞋重返武汉,决定来一个自产自销。可一连半个月,这个温州人带去的温州鞋,一双也卖不出去。王振滔急中生智,就在卖鞋的柜台前贴出大红告示,称他所卖的温州皮鞋并不是劣质鞋,而是经久耐穿的“奥康”牌皮鞋,如果这些鞋子在六个月保质期内出现质量问题,他将以一赔二。
终于,有一位顾客半信半疑地买了一双。一向做事认真的王振滔立刻递过一支笔,要求他留下姓名和通讯地址,并告诉他将是奥康皮鞋永远的荣誉顾客,“将来奥康要是做大了,奥康皮鞋让你免费穿一辈子!”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