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200亿元市场大蛋糕,承接全国纺织产业业态转移重任,却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知名品牌,安徽家纺行业发展前景令人关注。
“安徽正在成为继江西、新疆之后的全国第三大纺织产业业态转移重点地区。然而,目前安徽家纺行业存在着总量较小、发展不充分,创新能力与自主品牌缺乏,产品档次较低、品种单一等问题。”近期,在安徽合肥举行的“2007家纺改变生活”高峰论坛上,专家们的分析令业内警醒。
本文根据安徽统计局贸易外经处提供的数据和信息,对安徽家纺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市场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希望能对业界人士具有参考价值。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家用纺织品的种类日益丰富,产品功能也由过去的“经济实用型”向“功能型、装饰型、保健型、生态型”转化,并正在向系列化、配套化的方向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家纺产品仍难以进入欧美市场,个别产品如化纤缝纫线、织带等依然进口大于出口。按纤维消费量计算,西方发达国家服装、家用、产业用纺织产品各占三分之一,在美国家纺产品比例高达39%,超过服装成为纺织第一大消费领域,英、法等国的家纺产品消费量也稳定在35%-38%之间。我国虽然已由过去的68:22:10改变为65:24:11,但差距仍很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家用纺织品的需求正日益扩大。
从安徽来看,到2006年底,安徽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656家,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29.6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7.13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61.97%、71.5%和74.9%。
再从销售市场看,2006年安徽批发零售贸易业针纺织品销售额达37.58亿元,比2000年增长1倍以上。其中,针纺织品零售额为8.17亿元,比2000年增长95.5%。从家庭消费支出看,2006年安徽城镇居民每人全年床上用品消费支出21.69元,比2001年增长1.1倍,占全部消费支出的0.34%。
存在六大问题
纺织业和服装业是安徽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在资源转化、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出口创汇方面,为全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0年,安徽纺织业和服装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6%,在行业排名中居第四位。“十五”时期,随着全省工业行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纺织等传统支柱产业比重不断下滑,2005年比重降为3.8%,排名第十二位。但总的来说,安徽家纺业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家纺产业总量较小,发展不充分。2006年,安徽有针织品、编织品及其制品生产企业58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1.3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6亿元。而江苏南通市2004年从事家纺业的企业就高达4990个,占全市企业的15.3%。安徽家纺生产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而且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产品没有特色,目前安徽市场销售的家纺产品大部分货源出自外省。
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落后,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缺乏,产品档次较低、品种单一。技术设备的落后,使得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节拍。家纺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差,低档产品过剩,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却比例偏低,这种畸形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难以对称。另外,大部分家纺产品生产企业管理水平滞后,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产品开发机制、技术创新机制、快速反应机制、资本运营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再加之品牌意识淡薄导致的缺乏知名品牌、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家纺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人才流失严重,职业经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缺乏。上世纪90年代,在“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的政策引导下,安徽家纺行业的技术劳动力大量向江浙、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流动。如今,江浙、广东等地的家纺行业有相当一部分中高级管理人员是由安徽输送出去的。安徽长期的劳务输出使安徽家纺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短期内难以弥补,已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家纺行业产业链长,配套性要求较高,适宜集群式发展。从纺织出口现状看,凡纺织品出口强省,均已形成多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而安徽省尚未形成完整、成熟、配套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难以适应高效运转、快速反应、优良服务的国际市场需求。
资讯体系薄弱,产品标准不全。家纺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产品和市场的更新换代节奏越来越快,而设计和资讯却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一是原来家纺行业统计的面比较窄,再加之新的统计规范尚未建立,有的新产品尚未建立新的行业标准。二是新兴的家纺企业主要是中、小民营企业,统计意识薄弱,导致各类企业的数量、规模、品种、产量等统计数据难以摸清底数,行业的专业指导效能难以发挥,阻碍了整个家纺行业的发展步伐。
传统的消费观念尚需改变。家纺产品作为一个整体的消费门类,尚未被全社会广大的消费者认识和接受。其内在的文化、艺术、色彩、流行趋势等蕴涵的时尚、保健、美观、生态、环保等功能,都需要媒体和商家的宣传、引导。在中、小城镇和农村,一家人合用一条毛巾的现象还很普遍。这种消费观念的落后和不科学、不卫生的消费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极为不利。
家纺业是投入少、周期短、成效快的产业,因此“十一五”期间,安徽家纺业应当作为全省东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的崛起中应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发展潜力令人关注
随着安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用纺织品已进入一个较高的消费层次,居室用纺织已由家庭、宾馆、饭店、公共娱乐场所及交通工具等公共设施进入千家万室。美化居室、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时尚,家用纺织品也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这都将进一步促进安徽家纺业的提升与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06年,安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71.1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69.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07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2%。从2000年以来,安徽城镇居民床上用品年人均消费支出以15.6%的速度在增长,由此看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对家纺等商品的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城市化水平提高。安徽城市化率已从2000年的28%提高到2006年的37.1%。近年来,安徽城市化水平保持年均近2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长。安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城市人口大约为100万。城市水平的提高,对家纺产品需求和更新换代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居民住房高速增长。近几年来,安徽商品房市场呈现供销两旺的局面。2006年,安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2307.83万平方米,比2005年增长21%。2006年,安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到637.4亿元,比2005年增长38.7%;商品房销售额535.9亿元,增长26.6%。这种增长势头将持续一段时期,也必将刺激安徽对家用纺织品的消费增加。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