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装走到了转型期──按照哲学的观点,变化是绝对的,新事物一定会代替固有的男装发展模式。那么,中国男装现有的发展模式如何?新的发展趋势将在怎样的基础上发生变化?转型后的中国男装又将“转”到哪里?这些深层次上的问题更引人关注。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男装业“老大”──宁波男装产业,在今天是不是已经老了?严格地说,这并非一个新话题,但这个话题仍然让宁波服装企业家们沉默了片刻。然后,其中的一些人点了点头,而另一些人则摇了摇头。点头有点头的道理,摇头有摇头的理由。
“巨人”遭遇“保鲜期”
在宁波一家宾馆的大堂内,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陈国强传授给记者一个新词──“服装保鲜期”。
“我们知道,超市里的食品都会标上保鲜期。那服装呢?服装同样应该有保鲜期。”陈国强说,“男装也不例外。国外一些品牌的男装在时尚流行度方面毫不逊色于女装。”
这位被称为宁波服装业“发言人”的官员强调,无论如何,中国男装到了讲究“保鲜期”的时候了。
透过宾馆大堂明亮的落地窗,可以看到林立的高楼和喧闹的街道,还有装潢讲究的时装专卖店。
这是闻名全国的“西服之都”,一座被称为中国男装产业基地“老大”的城市。
走过街头,以濮存昕、费翔、赵文、王志文、罗嘉良等明星为品牌形象代言人的男装广告铺天盖地;而杉杉、雅戈尔、罗蒙、洛兹、太平鸟、培罗成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更是时时映入眼帘。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正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市场需求旺盛。宁波男装业应运而生,在拓展市场中抢得了先机,规模迅速壮大。到了90年代,部分企业成功上市,赢得了又一次大发展机遇,成长为中国男装产业中的巨人。
宁波服装企业的总数虽不到全国的5%,产量却占到了全国的12%,年产服装13亿件。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男装博览会,更让宁波成了中国男装的重要展示场所。
基础好,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营销网络完善,名牌众多,国际化水平高……宁波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男装产业基地“老大”。
然而,随着近年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温州、福建两大男装产业基地的异军突起,“老大”的地位开始受到了威胁。
早在一年多前,宁波市有关部门就搞过一次调研,结果显示,宁波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的发展已出现趋缓势头。服装产业产值、销售产值增幅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总产值的比重也呈逐年递减的态势。
尽管有观点认为,这是宁波男装产业形成发展平台后进入结构调整期的正常反映,但宁波男装业潜在的危机已不容回避。
究竟是什么原因拽了宁波男装业的后腿?
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断言:“我认为主要是导向问题。”
他解释说,宁波男装业在国内一向以大规模、工业化、集团化制造著称,但这种产业导向已很难适应当前男装休闲时尚潮流的需要。
在去年早些时候,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一位负责人也发出了同样的警示:随着服装时尚性、修改化要求的提高、宁波男装大批量生产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品牌、产品、价格、地点的整合营销。
而陈国强的分析更令人心悸。他说,男装时尚化是新观念,如果把新观念放在老的结构中,就会进入一个信息化的黑洞.
放弃,还是继续西服正装是宁波男装业的主打产品,也是公认的宁波男装业的强项。然而,如今一不小心变成了不合时宜的包袱。于是,有的人就想到了放弃。
三年前,雅戈尔集团总裁李如成也动过同样的念头。
“当时,我的压力很大。”李如成说,“自己感觉十多年下来,尽管我们很努力,雅戈尔品牌还是有点儿落后于时尚的感觉,因为社会发展太快了。而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雅戈尔还是站在前列的。到底放不放弃雅戈尔?我有一番思想上的斗争。”
然而,到日本、欧洲和美国转了一圈后,李如成改变了主意。
他发现,日本的一些男装企业已行将倒闭,品牌在空壳化,基本上失去了生产的支撑,开发能力逐步减弱;而美国很多的品牌上去快,消失也快;即使是欧洲的几个名牌企业,也很不景气。
李如成得出了下面的结论:“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企业生命力更强,我们这个产业还是一个朝阳产业,还刚开始起步。”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