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莱春”则采用“主动型”营销方式,在全国部分大中城市设立100多家直营专卖店,使公司能够近距离接触市场与消费者,具备极强的市场掌控能力,为公司生产经营赢得了最大程度的主动权。
如果说,上述只是针对虚拟经营主体的话,那么作为虚拟经营客体的中小型服装企业也不能只被视为简单的“加工车间”。品牌企业对此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还要帮助这些小型加工企业共同成长。“海派纯鸟”与附近一些小型加工企业多次商谈合作意向,并下派40多名技术人员到8家服装加工厂,专门为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监督,严把品牌服饰成品的质量关,尽量做长这块“短板”。
平湖市来欢鸟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海根说:“这与木桶理论一样,企业的竞争力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我们不仅要把长板做长,同时也要做好短板,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品牌的生命力。”
虚拟经营需谨慎
“虚拟经营”具有分散企业经营与投资风险,充分发挥各自潜能,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等优势。对于资深服装设计师而言,开创自己的服装品牌是多数从业者的最终愿望,但建厂投入却足以让人却步;对于已经走上正轨,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的小企业来说,想要扩大生产或涉足其他领域,资金及设备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虚拟经营”也许能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面对服装企业风生水起的虚拟经营模式,有关专家却表示出不同的看法,并表示,不要只看到虚拟经营带来的利好,虚拟经营风险同样存在。
泉州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游孙权认为,有些纺织服装产业已具备“虚拟经营”的集群基础,如果品牌企业与加工厂之间能形成良性循环,对服装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大有裨益。游孙权还指出,企业“虚拟经济”的一个核心是要掌握关键性资源。企业实施虚拟经营时,不能全部借助外部力量,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控制住关键性资源,如产品的设计、技术研发、销售网络等,以免受制于人。而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吸引新的“虚拟对象”加入队伍。
经济学博士王毅却这样认为,虚拟经营现阶段还不太适合大多数企业,需要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产业集聚升级。王毅分析说,虚拟经营要在企业整体系统完善、综合素质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操作才更加有利。目前大多数的服装企业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企业主过分注重短期利益,显得急功近利;服装企业主普遍的重战术轻战略,重营销轻管理,导致企业有所发展却难以壮大;部分有战略思考意识的企业主在战略行动方面仍然显得彷徨不决。服装企业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这些方面中有些还不成熟,虚拟经营相反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效果。
品牌专家高强认为,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单纯依靠“生产——销售”这一传统模式,依赖自身有限的生产资源显然会走得较为艰难。虚拟经营,这一经营模式可以让许多服装企业实现“借船出海”,尽可能地利用周边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