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安市雨城区最南边的晏场古镇上,生活着一些手工制作草鞋的老艺人。这些老艺人传承了祖辈们原始编织草鞋的手工工艺,在古镇的老街上精心地制作着各种各样的草鞋制品。对于这些早已年迈的老人来说,每日手工编织着的一双双草鞋,成了他们主要收入来源。
草鞋艺人的手工作坊和今天早已不多见的草鞋编织工具,却成为了每一个到晏场古镇的人驻足观赏的一道奇特风景。随着乡村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现代化的产品充斥着晏场古镇人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草鞋这类东西,到那个时候,晏场古镇上手工编织的草鞋会不会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呢?
探访古镇手艺人
6月5日,初夏的晏场古镇并不像其他地方那么闷热,相反,古镇温和的阳光照在人的脸上有一种暖暖的柔情。在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顺和街的91号门牌号前,记者见到了正在自家门前编织着草鞋的饶广华老人。
饶广华老人显得十分的热情,他在给每一位来客递上一支香烟后,叫他可爱乖巧不到5岁的孙女端上了一杯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和饶广华老人的对话就在他的副食店兼草鞋作坊的店铺里展开。
谈起草鞋,饶广华老人显得兴致勃勃。他说,草鞋作为中国民间的手工艺品,源远流长。据相关的文史资料记载,在三国时期就有相关刘备卖草鞋的记录;在近代,更有红军穿着草鞋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雄伟壮举。可是到了今天,草鞋已经成为了稀罕而又奇特的物件。“手工编织草鞋的手工技术已经快渐渐地失传了,就在素有‘草鞋之乡’美称的晏场古镇,今天会手工编织草鞋的手艺人也已所剩无几。”说到这里,饶广华老人显得有些惋惜和遗憾。
相传,草鞋在春秋战国时期很时尚,那个时候的王公贵族都时兴穿草鞋。连大思想家庄子都不仅自己能织,而且还穿着草鞋去见魏王。东汉以后,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王公贵族不再穿用草鞋,草鞋成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标志。
关于草鞋的起源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叫张国老的穷老汉,一年四季靠着砍柴过日子维持生计,由于张国老每日赤脚上山砍柴,双脚被扎得鲜血淋淋。于是他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山上采集的藤条做鞋。开始他用一些散乱的藤条包脚,但散乱的藤条很容易被磨散磨断,走起路来很不方便。于是他努力改进,把藤条编织成了有底有面的草鞋。之后,草鞋便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必需品。
饶广华老人说:“这些故事我也是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传说或许只是传说而已,故事的可信度自然值得推敲,可是这些传说至少说明了草鞋手工艺有着悠久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草鞋艺人的生活
饶广华老人说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就会手工编织草鞋手艺了。
“其实我没有专门学过这门手艺,只是在年轻时我喜欢和老辈做草鞋的艺人一起‘打堆’,慢慢地看着别人做得多了,自己也尝试着学做,然后一边做一边问别人做得怎么样,渐渐地自己的手艺也就变得娴熟和精巧了。”饶广华老人说在他还只有20岁的时候,他就背着自己编织的草鞋,到洪雅县的柳江、花溪一带去叫卖,那个时候他每日叫卖草鞋的收入,足以养活一大家子人。
饶广华老人说,他已经做了有三四十年的草鞋。手工制作草鞋看似简单,其实工序比较繁琐。先得砍下竹子,然后将竹子截断,再将截断的竹子放在柴火上烧热,烧热之后再用专门的工具夹剪一块一块地撕下竹子外层的青皮,竹子上撕下的青皮草鞋手艺人叫它‘竹麻’。待竹麻晾晒干水分以后,才可以搓制成用做编织草鞋的竹麻绳。
不过,饶广华老人说,他现在也不再亲手制作竹麻了,因为制作竹麻需要很好的体力,他现在编织草鞋的所有竹麻都是从别人那里4元钱一斤买来的,这样他就免去了制作竹麻的麻烦。
虽然现在手脚没有年轻时那样活络,可是饶广华老人说他依然每天能够完成两双草鞋的编织工作,而在他年轻的时候,他一天能完成三四双草鞋。“每天完成两双草鞋,除去买竹麻的成本,以每双8元左右的价格倒给二手贩子将草鞋拿到城里去卖,一天下来还是能净赚到十多元钱。”饶广华老人笑呵呵地说。
草鞋编织一般常用的材料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毛线或者布条作为编织材料;还有一种就是用稻草搓绳作为编织材料;再一种就是用竹麻作为编织材料。在雅安一带主要以竹麻作为编织材料。饶广华老人讲,从季节上来说,草鞋又分为两种,冬天穿的草鞋叫做“麻窝子”,而夏天穿的草鞋则叫做“单边子”,两种草鞋的区别之处在于冬天的草鞋更加着重于保暖,而夏天的草鞋则重在于清爽凉快。
饶广华老人说自己做了几十年的草鞋,真要停下来说不做草鞋了,自己的双手可能会不同意,有几天不触摸到竹麻,手就抖得厉害。“做到哪天实在做不动了,就不做了吧。”饶广华老人笑着说。
说起草鞋手工艺的没落,饶广华老人发出了一声重重的叹息。他说:“多年前草鞋在城市和乡村是何等的流行和威风啊。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草鞋已经逐步地被胶鞋和皮鞋所取代。现在如果再说起草鞋,5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几乎无人问津,就连还会编织草鞋的手工艺人好多都进入了耄耄之年。”饶广华老人不无担忧地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喜欢这些东西,更不要说让他们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可是手工编织草鞋,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为了延续这种传统,如果有年轻人想学,饶广华老人说他愿意把他的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想学的年轻人。
91岁的草鞋王
在晏场古镇街上,还有一位被人们唤作“草鞋王”的老人,他就是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冯宗云老人。冯宗云老人做了将近60年的手工草鞋,今天依然耳清目明的他,照旧每天坚持做着他的手工编织草鞋活计。人们都说他手上的工夫一流,他编织出来的草鞋最坚固耐用。
冯宗云老人谈起草鞋就精神抖擞,他说:“年轻的时候我可喜欢穿草鞋了,那个时候晏场古镇上的年轻人都喜欢穿草鞋。因为穿草鞋的好处太多了,夏天穿草鞋,除了轻巧外,足底与草鞋鞋底面的凹凸面在行走的过程中相互磨擦,对脚底起到保健按摩的作用。”
据冯宗云老人讲,草鞋还可以作为家里的装饰品挂在墙上。冯宗云老人说:“凡是会做草鞋的人都知道,关于草鞋还有这样的一个说法,说是将草鞋挂在家中的墙壁上,因为草鞋的谐音为“壁鞋”,所以草鞋还可以用来避邪,相传一些书上也有相关这方面的记载。”
手工草鞋编织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正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生活。沿着草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体会到了那一时代底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但是,我们是不是要等到哪一天,我们只能在史料上看见关于手工编织草鞋的记载或者图片时,我们才能感觉出它的弥足珍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