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分析看市场:海南服装业何时撑起天?
2007年05月28日 来源: 服装网  
 

“想给家人带几件海南特色的衣服作为纪念,但岛服的质量和款式看不上眼,其他种类的服装又很少本地出产,最后只能空手回去了。”正在海南旅游的白先生是位业余作家在跟《证券导报》“财经海南”记者聊天时颇为感慨,“历史上海南的纺织业曾一度辉煌,如今的海南服装业却只能追着人家的脚步。”

  委托加工市场红火

  谈到海南服装业,业内人士都会提到洋浦的化纤针织、东山的西装西裤、龙塘的岛服、定安的衬衫。这些地方的服装企业在最近两年迅速崛起,撑起了海南服装业的大部分江山。

  “这些地方的服装企业,从技术、设备到规模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东山镇的年产西裤量10万条,有消息称,广州、深圳市场上80%的西裤是在海南生产的。”海南省服装协会副秘书长东方先生说,“但是,多数属于贴牌加工,大量的利润被内地名牌企业拿走了。广东企业纷纷选择海南作为加工基地,就是看中了海南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虽然隔着海峡,面料辅料来自内陆,成品也要运回销售,但除去运费,利润空间依然很大。”

  海南省服装协会常务秘书长王春南女士也说:“目前,海南服装企业200多家,这些地区的服装从业人口超过了3万人,不仅很好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他们的制衣流水线也很先进,开带机、装袖机等制衣设备国际一流。东山镇几乎家家都是服装企业,人均工资1000多元,又不存在压货、压款现象,相较于他们的经营和市场能力,他们对委托加工业务十分满意,短期内也没有愿望做出自己的品牌。市面上海南的服装品牌的确不多,但实际产品并不少。你买一件名牌的衣服,极有可能就是海南加工生产的。”

  本土品牌难有作为

  那有没有可能发展海南本土品牌?

  “设计能力和市场能力低下,是海南服装业的主要发展瓶颈。目前岛内女装品牌有一巧、依梦、爱莎迪尔、圣丹妮丝等,岛服品牌有阳光岛、丝妮雅、生态风、椰风海韵等,多数只在海南有些影响,占领国内和国际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方先生说,“其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收入低、环境差,留不住真正的设计和经管人才;投资者观念创新不足,不能站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高度上思考服装走势,大多流于跟风、模仿;企业间协同运作不够,没有形成经纬明晰、分工合作的产业集群,更多的是内部低价竞争和相互抄袭。”

  海南椰香四季纺织品开发设计公司的张伟总经理告诉记者:“由于知识产权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企业不敢在研发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一个游戏没有好的规则,如何保证参与者的积极性?我们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和服装行业协会能够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刺激企业设计和市场创新,避免优秀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团结一致向外打,争取把蛋糕做大。江浙、安徽等地政府出面,整合包装当地服装企业,全力推介产业集群,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海南800万人口和1000万旅游人口所产生的巨大消费市场就会被外地企业觊觎。香港华臣国际服饰集团的张子寒经理目前正在海南考察,她看到了海南服装市场的落后局面和巨大前景,正准备投资建厂,并拟开设数家“唐彩”连锁专卖店,她对记者说:“两年前我们就考察了海南市场,这次已经与三亚的10家五星级宾馆签订了直销合同,他们对我们的高档产品非常满意。很多人有些误解,以为海南没有服装市场,其实海南的消费能力是很高的,我走访了很多商场、店面,名牌服装的价格甚至远远高于广州、深圳两地,依然销量很好。”

  在谈到海南的岛服时,张子寒经理说:“海南岛服亟待品质提升。目前的款式、色彩、面料等问题 严重,而且市场价格混乱,根本不能代表海南的形象。我们已准备开发高档岛服,在香港设计研发,在海南本土生产,占领海南高端旅游市场。”

 
  打印   编辑信箱
相关新闻
 
v 安徽省纺织业精英纷纷“孔雀东南飞” 05-28
v 中国服装向纵深发展 竞争面临新轮洗牌 05-26
v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应实现升级整合 05-25
 
 
 
发步招聘信息
 
 

 

旗下站点:服装网  服装人才网  纺织人才网 京ICP证030536号
网站简介 站点导航 本站服务 您的建议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客户留言
Copyright @ 2002-2009 Ccaf.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