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产量:同比增长10.54%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170.02亿件,其中梭织服装80.96亿件,针织服装88.64亿件,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11.86%、12.48%和11.17%。产量增幅大幅回调,均较去年同期增幅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通过中国服装协会对部分服装行业产业集群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产业集群产量增幅保持在10%以内,少数集群甚至出现负增长。2006年全行业实际完成服装产量512亿件,比2005年增长10.54%,其中梭织服装180亿件,比2005年增长5.88%;针织服装332亿件,比2005年增长12.54%。
1、生产增幅回调,价值竞争时代来临。
我国服装生产经过第一季度的大起大落,从2006年4月份开始回归到相对平稳的增长幅度。增幅较2005年同期有显著回落。
2006年,我国出口和内需呈不同程度增长,而服装生产增幅显著回调。随着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变化,国内服装消费升级,国内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贸易等其他领域的资优企业参与竞争,加速了国内服装行业竞争转型,数量竞争逐渐退出主流竞争模式,以品牌、价值、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竞争时代开启序幕。企业纷纷转型,致力于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向质量型、价值型、创新型竞争迈进。市场竞争将朝着价值竞争阶段发展。
2、各省市生产情况与2005年相比起落较大。
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和福建省稳坐服装生产前五名。广东省产量位居全国之首,其服装产量高于第二名浙江省44.18%,针织服装产量超过第二名浙江省70.12%。尽管广东省服装生产增幅仍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06年以来呈现出逐月上升的势头。广东省的出口数量是位居出口数量第二名的浙江省的3.07倍,其中针织服装出口数量是浙江省出口数量的3.94倍,梭织服装出口是江苏省出口数量的1.72倍。广东省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出口数量较2005年同期分别上升了34.82%和8.93%,出口增长对广东省服装生产拉动作用显著。
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分列第2至5位。其中江苏省梭织服装产量超过广东、浙江而居首位。浙江省在前五名中的产量增幅最低,仅为6.3%。浙江省是仅次于天津市、安徽省的外贸比例最大的省份,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4.85%,但出口交货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浙江省出口价格较高,出口数量增长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口增速回落是浙江省生产增幅放缓的直接原因之一。江苏省出口交货值比例为37.13%,比2005年略减了1个百分点,但是出口交货值增速较快,达25.16%。江苏省的增长是出口和内销共同增长的结果。2006年,山东省外贸比重较2005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不高,山东省2006年的发展是以内销为主要动力。福建省是我国服装生产前15名省市中产量增幅最大的省,也是两年来产量波动最大的省份之一。2005年福建省产量在几个月的负增长后,最终实现4.61%的增长。2006年1季度,福建省实现了48.55%的产量增幅,并一直把良好的增长趋势保持到年底。福建省在内销、外贸领域均具有较强优势。
其他省份的生产情况较为平稳,较2005年均有回调。江西省、安徽省几个内陆省份生产一直保持较高增幅,但相对2005年均有明显回调。安徽、江西两省外贸比重都比较高,分别为56.99%和38.32%,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7%和2%。两省正在向新出口基地方向发展。但是安徽、江西两省的效益情况却远不如生产情况那样乐观,两省销售利润率分别为1.85%和3.18%,都与全国服装行业平均利润率4.47%有较大差距。河南省仍出现10%以上的产量滑坡,其中梭织服装产量降幅高达54.6%。2006年以来,沿海地区向内陆转移的外贸订单减少,直接影响了河南省的生产。
■ 服装行业效益增速放缓
从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2006年行业效益较2005年有所提高,但效益增速放缓,行业营运能力增强,但仍待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能力较2005年有所下降,发展势头放缓。2006年,我国服装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呈逐月上升趋势,全年较2005年微增0.07。
1、行业规模继续平稳扩大,行业亏损面较2005年降低,但亏损额略有扩大,出口交货值增速放缓。
2、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行业效益增速放缓。
3、应收帐款比例、产成品比例较2005年均有小幅上升。
营业周期较2005年同期减少1.74天;行业整体营运能力增强,但低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偿债能力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
4、行业发展能力较2005年有所下降,月度销售收入增速、产值增速出现滑坡,行业发展存在隐忧。
土地、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能源和原材料涨价以及汇率变化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大部分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调整尚未完成,降低了行业发展的速度。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