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营企业只要技术上跟上国际大品牌,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营销方式,中国的鞋在全球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高科技含量的鞋和具有新工艺的鞋子,它们如果跟得上世界潮流的话,那么未来很有发展前途。
对话嘉宾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
中国鞋业的发展道路复杂多变:中国鞋业开始了加入WTO后的快速发展,也开始了无休止的风波?俄罗斯警方强行查抄中国鞋、意大利对中国鞋进行“有毒”调查、西班牙火烧中国鞋、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正在广州举办的“百届广交会”里又传来消息,中国鞋业“收成”比往年差。中国鞋业的出路在何方?记者就鞋业问题专门采访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建三。
鞋业反倾销 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民营企业
赢周刊:从2004年至今,中国鞋出口被欧盟等各国设置重重障碍,广东和浙江首当其冲,为什么这两年中国鞋业问题不断?
成建三:这不是中国鞋业出了问题,而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传统的产品,如制鞋、服装等的保护期过了,所以这两年中国这些产品的出口大量增加。中国鞋业的生产基地主要是在广东和浙江两省,所以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大。 但对广东和浙江来说,面对的问题不一样,情况比较复杂。据我了解的情况,国际上鞋业反倾销主要针对的目标是民营企业。
广东制鞋企业大多数是美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三资企业,产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许多国际大品牌在20年前已经迁到东莞和惠州,美国的耐克、锐步,德国的阿迪达斯等大品牌都集中在这儿。广东鞋业大部分是为国际大品牌做加工,所以受到国际的冲击不太大。但也有一部分的制鞋企业是民营企业,它们在反倾销当中会受到较大影响。 而浙江的情况和广东不一样,它的制鞋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从中国国内市场来说,以往是广东鞋占上风,在广东的三资企业生产的鞋子有一部分内销。但浙江民营制鞋企业崛起后,浙江鞋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在国内市场上已逐渐超过了广东,同时浙江鞋也大量出口。很多浙江民营鞋企跟广东鞋厂有联系,它们掌握了制鞋的工艺,并且能够把制鞋成本压得很低。它们成了国际上鞋业反倾销主要针对的目标,从总体上来看,浙江鞋企受到的冲击远比广东鞋企大。
总而言之,中国的鞋子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占有率。现在,美洲、欧洲、非洲、亚洲等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中国生产的鞋。而制鞋业在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都是传统的产业,这些国家正逐渐丧失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可又不想放弃制鞋业这块领地。中国生产的鞋子因为成本低廉,受到它们的强烈抵制。
传统鞋业不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
赢周刊:目前中国鞋业频频受到来自国际的冲击和打压,什么样的中国鞋企有发展前途?
成建三:这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分析。从广东来看,广东是一个加工贸易大省,其中鞋、纺织品、玩具占的比重很大。广东的鞋业主要是做代加工,加工费很低,从鞋子整个的产业链来说,能够留在广东的利润很少。以美国的“耐克”鞋为例,它的品牌利润估计占到30%,然后是全球各种代理商大概又占去20%~30%的利润,市场销售再拿走20%~30%,实际上“耐克”鞋留给广东的加工利润不会超过10%,是非常低的利润。广东的东莞、惠州、南海等地的制鞋企业,都是以“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为主,从制鞋上获得的本地税收都不高,当地政府拿不到什么税。
但是因为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东莞有上百万人在鞋业工作,惠州两个镇集中了一两百家鞋厂,有十来二十万人在工作。虽然制鞋的技术含量不高,但污染也不是非常大,所以广东还是继续让制鞋业发展。且产业向粤西粤北转移后,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广东产业升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我们认为鞋业在广东不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主要是它的技术含量较低,对地方政府税收影响不大,即使有助于解决劳动力,但广东也没必要招那么多的外来工。
但民营企业则不同。浙江大部分是民营鞋企,广东也有一部分民营鞋企,这些鞋企如果能够紧紧跟上国际上的大的制鞋企业、大的品牌,在国际上采取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并且通过国家商务部、行业协会,在自己内部做好协调工作,那么浙江的民营企业,也包括广东部分的民营企业的鞋子出口,具有一定的潜力。
国外的大品牌的成功不是一日之功,它们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比如“耐克”鞋有自己的实验室,研究人体力学,发展高科技的鞋子,它生产出气垫鞋等新产品。而中国的民营企业只要技术上跟上国际大品牌,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营销方式,中国的鞋在全球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尤其是一些特殊的高科技含量的鞋和具有新工艺的鞋子,它们如果跟得上世界潮流的话,那么未来很有发展前途。
在技术创新上,民营企业可以设立制鞋的研究机构,借助相关部门的技术力量,跟在一些大品牌后面做,现在先做三流四流品牌,以后再做一流二流品牌。中国鞋把国际一线品牌以外的市场先做下来,等时机成熟后,中国的鞋企再去跟国际一线品牌竞争。我相信,如果注意到鞋的质量、技术含量,国内个别的民营企业会走出来。
除了生产设计外,中国鞋子要成为国际品牌,还要做好国际营销及品牌管理工作,一线鞋子的品牌利润超过加工的利润。我认为五到十年后,国内有可能有若干民营鞋企能够做到二线品牌。
个别民营企业很快将加入国际竞争
赢周刊: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在其他行业也或多或少与鞋业有相同的情况,这些企业以后的路应当怎么走?
成建三:中国有竞争力的产业比较多,包括服装、帽子、家电、玩具等等。每个产业的情况不同,但也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家电,我相信五到十年内广东的家电在全球也会占据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四个方面做得不够:一是基础管理;二是技术;三是品牌的完整发展战略;四是国际化。这对企业来说是四道门槛。
各个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不断地往价值链的上端走,不要老是停留在价值链的下端,只图拿少量的加工费。否则,这种企业以后很难发展,前景不乐观。
技术创新是中国鞋突围的不二法门
赢周刊: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制造业要全面突围困局,立足世界市场,你认为还需要什么外在的辅助条件支持?
成建三:政府应当扶持中国的民族品牌。不过,这个问题目前在理论界有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在中国生产加工、交税、雇用工人,那么你不要问企业是外资的、内资的。但是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耐克”鞋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大家都知道“耐克”鞋是在中国生产,但是提到中国鞋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没有人会把“耐克”拿出来做代表。“耐克”鞋是在东莞生产,但它只是加工环节,除了生产之外,它的研发和销售都不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这种产业链是断裂的。“耐克”只是租了国内的地,雇了国内的人在生产,它的创新主体不在国内。我们说的竞争力,要有自有技术和品牌,这是最重要的,并且对广东来说尤其重要。如果广东不在这方面努力,那么在产业链上,广东就永远只能处在一个被替代的位置当中。
广东的区位条件,使得广东很容易发展外向型经济,但现在不应当把搞外向型经济当作我们的主要成绩。东莞的领导前一段时间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我们的收益里面,超过了50%是来自于我们的地租,相当于“出租型经济”,我们没有产品,人家的产品在我们这里加工一下就拿走了,这叫发展经济吗?这个叫“出租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对它的历史成就,当然不能否定,但对它的问题,我们现在应该看清楚,不要把外向型经济当成中国唯一的、最好的模式,中国还应该有多种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中国应当重视民营企业、民族品牌。张维迎最近说,“中国要为不重视民营企业感到耻辱”,这句话很有道理。目前,广东虽然在政策和学术上对民营企业很重视,但国家的宏观环境对发展民营经济不利,比如企业所得税不统一,这使得内外资企业不能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上竞争。民营企业税收过高的同时,外资企业却享受超国民待遇,如今,外资企业在国内获得的利润远远高于它们对国内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在这种宏观环境里,民营企业很难比“三资”企业做得更好。
为什么广东发展了27年,真正做到世界一流的企业不多呢?为什么真正好的民营企业在深圳呢?就是因为深圳的企业所得税,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是一样的。从深圳的华为等民营企业可以看出,只要给民营企业条件,它们能做得跟外资企业一样好。
现在中国的民营经济还比较艰难,这条路还要走很远。我认为,中国首先要调整国家战略,真正重视民营企业,统一企业内外资所得税。让大家在一个公平的环境里发展,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