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业欺诈案件触目惊心
来自惠东县中小企业局统计的数据,该县共有3362家制鞋企业,鞋料店745间,生产流水线284条。3000多家制鞋企业中,私营企业占43%,个体户占57%。按照规模统计,员工超过1000名的只有400多家,其他都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其中不乏众多的作坊式企业。
记者从惠东县公安局经保股了解到,惠东鞋业遭遇欺诈案件从20世纪开始出现,随着制鞋企业的增多,从1998年至今欺诈案件愈演愈烈。2004年9月,惠东县公安局接到一些制鞋企业的老板报案,香港商人彭某和刘某卷走了27家鞋厂450万元左右的货款。2005年,一韩国商人一次性卷走当地40多家企业1300多万元的货款。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以来,该县有1000多家鞋厂被骗,极少数案件被骗的数额是10万元左右,绝大多数都达到100万元以上,有的达到1000万元。从1998年至2005年,惠东县制鞋企业被骗或者被恶意拖欠的货款多达5亿元,其数额令人触目惊心。
传统产业在激烈竞争中冒险求生存
惠东县公安局经保股指导员卢石峰亲手办理过多起诈骗案件,他对传统产业例如制鞋产业、服装产业等企业遭到欺诈现象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说,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必然采取一些冒险的方式进行生产销售。为了争夺商家客户,有些企业“先供货后收款”,为了能够拿到订单保证工厂开工,有些鞋厂与商家客户签订合同时,对商家客户缺乏应有的约束和担保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货,商家客户倘若卷款潜逃或者恶意拖欠货款,厂家往往束手无策。他举例说,惠东县鸿×鞋厂就被浙江温州的张某拖欠400多万元货款长达2年之久,至今难以追回。
卢石峰说,惠东县黄埠正×鞋厂曾经因为没有对商家客户进行详细核查,对商家客户的真实姓名、住址和企业情况都不清楚,被骗100多万元。吉隆镇某鞋厂陈某被一名自称“余一节”的女子骗走100多万元的货款,至今连“余一节”为何方人士尚不清楚。他说,交易环节操作不规范,交易信息不对称也是企业遭到欺诈的主要原因。
有些业主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卢石峰说,有的受骗厂家和商家进行交易时没有签订任何合同,仅凭一个电话联系就可以出单供货;有的进行国际贸易的鞋厂连最简单的国际贸易术语都不懂,也不敢在对方提供的外文版的合同上签字。该县吉隆镇某厂老板古某就是因为这样被一韩国商人骗走了80多万元货款。
传统产业走出怪圈困难重重
市中小企业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局长说,全市的制鞋产业主要在惠东县。这些制鞋等传统产业以家庭作坊居多,多数是个体户,是当地农民洗脚上田变身而成,他们通常是闭门生产经营,对外面信息不了解,信息闭塞,自身素质不高,在生产销售方面不规范,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法律意识淡薄。
这位副局长说,传统产业市场往往呈单一化,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是传统产业生产经营形成怪圈的主要原因。他说,除了政府部门要大力引导外,企业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市场多元化,避免恶性竞争,企业要大量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使企业生产经营走向规范化。
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对外贸易业务科科长林伟说,传统产业走向规范化任重道远。他介绍说,在惠东县众多的制鞋企业中,申请取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的企业不超过100家,也就是说,众多制鞋企业在贸易过程中缺乏风险保障,无法享受出口信用保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缺乏各种保障。他说,只有走向规范化,传统产业生产经营才能不断壮大,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