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郎咸平为福建服装产业支招
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不做市场的创造者,而要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这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所说的。日前,郎咸平在福建海峡西岸青年创业论坛上,呼吁树立全新理念,提高服装企业市场反应速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郎咸平认为,民营企业如何突围是福建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福建民企要突破发展瓶颈,最缺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思维创新。“为什么福建的服装行业无法脱颖而出?”他的看法是,技术创新、设备更新等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如日本索尼公司是注重科技创新的典范,可在2003年业绩竟然下跌40%,后来企业进行重组,还是失败了。他说,注重科技的企业竟然是如此下场,说明其本身选择的发展路径是错误的,这就注定要失败。而同样是日本企业的日产,聘请英国人前来改革,创新思维,则一举取得成功。
以服装业为例,郎咸平提出,企业要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而不是做市场的创造者。他说,服装迟一天卖出去就会贬值0.7%,因此前导速度(指服装从设计到销售所需要的时间)将成为取胜的法宝。而要有速度,关键就在于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他用目前世界上两大异军突起的公司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西班牙的莎拉服装公司在短时间内已经赶日超美。为了缩短前导时间,他们在自己的400家缝纫工厂和高科技裁剪工厂之间,修起了200公里的地下隧道,用于加快物流运输;全程控制各个分店,将各个店当日最好销售的几个款式迅速传到总部,200个设计师组成的团队迅速对热销产品适当改良,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类似的款式,迅速推向市场。莎拉服装公司生产一件流行成衣的时间是12天,而另一家瑞典的HM公司是21天。郎咸平说,国内包括福建和泉州的服装行业面对竞争,根本在于缩短前导时间,最好能把这个时间控制在20天以内。
郎咸平指出,服装市场需求已经从2000年以前的设计大师主导,演变为现在的自发需求。世界大约有28%的服装属于尖端服装,而一件新款服饰晚一天销售要贬值7%,早10天卖可以节省这7%,同时可以增加13%的利润。因此,减少服装上市的前导时间,用最快的速度将流行的成衣推向市场,是纺织行业竞争的根本。据了解,在世界服装业,从设计、生产到物流销售的整个过程,成衣面市的周期不尽相同,福建要6个月,美国要1年,香港要3个月,广东则要两个月。
福建石狮是中国服装名城,人们曾经用“铺天盖地万式装”来形容该地服装业的繁荣景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石狮的纺织服装行业不断融入全球市场,但也面临着强大的挑战。据了解,今年以来,石狮不少服装企业积极适应国际市场的高要求,一些骨干服装企业加大了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拓展力度,在英、法、德及加拿大、荷兰、挪威等20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窗口,并针对发达国家的特殊需求加强了“目标款式设计”,从速度、效率等方面入手,增强服装企业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