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画派’中,画竹不求‘真相’但求‘真魂’,虽形模难辨,却具有‘精神骨力’的是谁?”
这不是美术考题,而是福建省初级制鞋工职业技能鉴定试卷中的一道考题。 初级制鞋工职业技能鉴定面对的是在鞋厂打工的众多农民工,全国制鞋基地之一的福建泉州市有数万从事制鞋工作的农民工,他们中多数人仅具初中文化程度。
近日记者在福建沿海采访发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已有多年,不少农民工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兴趣不大,留有太多应试教育痕迹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让这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工们望而却步。
“一些农民工虽然已在服装厂、鞋厂打工多年,已熟练掌握了操作技能,但看到这样的题目都会发抖。”泉州市一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林述琦说。
“‘没有主体构思,就没有真正的设计’,是国外哪一位著名设计师说的?”这是福建省初级服装缝纫工职业技能鉴定试卷中的一道考题。
“我搞培训10多年了,也回答不上来,即使是服装厂的老板和管理人员,能回答上来的也不多,现在让这些成日忙碌于生产线前的农民工来回答,实在是勉为其难。”林述琦说。
据林述琦介绍,目前对初级的服装缝纫工仅要求能操作针车,掌握常见面料的车缝,能完成服装中某些部件的车缝即可。但技能鉴定考题多以设计级的程度来命题,让多数操作一线的农民工无从下手。
在泉州市制鞋大镇陈埭镇的一家鞋厂,针织二组组长于攀告诉记者,全组20多名工人,多数都有数年的制鞋经验,却没有一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除了收费原因外,考试内容与工作实际差距过大也是一个因素,毕竟打工靠的是实际操作能力,不是一纸证书。”
福建省一些劳动就业部门的同志表示,目前在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农民工已经成为绝对的中坚力量。国家组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旨在引导他们钻研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素质,但目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却有太多应试教育的痕迹,“少人喝彩”也就成了必然。
近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十一五”期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组织实施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项目,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在一些地区,重点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试点,对合格者免费颁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