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凭借侨乡独有的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普宁的纺织服装业通过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三级跳”式发展,产业初具规模。
在普宁纺织服装业发展的过程中,衬衣业也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由弱及强的过程。普宁最早的衬衣生产出现在一些手工作坊中。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市场需求大,一些生产加工衬衣的手工作坊逐渐向工厂、企业发展。由此,普宁出现了一些专门从事衬衣生产加工的制衣厂。当时这类企业的数量并不多,但他们的迅速发展,以及当时可观的生产加工利润,促使其他一些企业迅速跟风效仿,也开始从事衬衣生产加工业务。这样,普宁的衬衣企业逐渐增多。
还有一种“分裂式”的增长方式也促使普宁的衬衣企业迅速增多。由于衬衣生产的“门槛”较低,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就可以开办一家制衣厂,而一部分在早期衬衣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掌握了衬衣生产的技术,懂得了企业的运作经营,于是纷纷从所在的企业中独立出来,另起炉灶,办起了自己的衬衣企业。普宁喜盛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锡喜,是那批最早从事衬衣加工的代表之一。他说:“在普宁做衬衣的,我属于元老级别了,现在做衬衣企业的人,大多是从我们最早做衬衣的那一批人发展下来的,可以说都是我们的‘徒弟’,或者是‘徒弟’的‘徒弟’。”
正是以这种“跟风”、“分裂”的发展方式,普宁的衬衣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及强。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宁的衬衣产业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一些相关的配套企业也随之出现,普宁衬衣逐渐形成“大气候”。普宁市服装协会副会长李义江介绍,那时在普宁已拥有大大小小的衬衣企业几百家,在业内“普宁衬衣”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很多外地的服装企业都会找上门来寻求合作。
而“普宁衬衣”真正在全国叫响是在“首届普宁国际衬衣节”举办之后。
对于2001年举办那次衬衣节,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的企业都记忆尤深。
李义江便是首衬衣节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介绍说,当时普宁的衬衣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急需一个平台来扩大业务范围,同时把“普宁衬衣”的名气推广出去。经过多番的研究考察后,很多人认为在普宁举办衬衣节,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于是在政府、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推动下,2001年“首届普宁国际衬衣节”应运而生。
“衬衣节所产生的影响,几乎超乎我们的想象。一时间,‘普宁衬衣’的招牌在全国都叫响了。在服装业内,只要说做衬衣,都知道到普宁去”,谈起2001年首届普宁国际衬衣节的影响,李义江显得很兴奋。
自2001年首届普宁国际衬衣节获得巨大成功后,普宁每年都举行一次衬衣节,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伴随着衬衣节的举办,“普宁衬衣”的影响不断扩大,普宁成为名副其实的“衬衣王国”。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