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20来年的丝绸业运行中,似乎每当经历了疯狂的价格巅峰后,行业被推入了低谷,从而陷入较长时间的痛苦煎熬。所谓的“好三年,坏三年,不好不坏又三年”也就成了行业多年来跌宕起伏的真实写照。
2006年是丝绸人难忘的一年。厂丝从每吨35万元左右下跌到约19万元;后来又回蹿到每吨28万元,到12月底又跌落到每吨21、22万元。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波动给丝绸业造成很大伤害。首先,国内茧丝价格的持续非理性冲高,严重背离了其价值和市场供求实际,国内外市场难以承受,生产企业相继减产、转产,需求急剧萎缩。其次,价格暴涨暴跌,使各方无法对行情形成合理的预期,客户普遍观望,销售时间一再贻误,甚至出现某种程度的消费“真空”。第三,行情的剧烈震荡使产业链间各环节的利益失衡,以致盛极而衰,重新洗牌,这虽能优化行业,却进一步萎缩了需求。整个行业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一头热、一头冷、中间“肠梗阻”现象,丝绸业也随之失去了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最后,迫使国家调控而一时又显“耐药”的尴尬局面。
一、去年出口的丝量约减少17.67%,茧丝供求将发生逆转
按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发布的我国海关统计匡算,2006年1-12月我国真丝全商品出口折丝量(长、短纤维,下同)约8.11万吨,同比减少约16.48%(即约减少1.6万吨);进口的茧、丝、绸折丝量约0.84万吨,同比减少约4.55%;冲抵进口后的出口折丝量约7.27万吨,同比减少约17.67%(即约减少1.56万吨)。
在出口减少的约1.6万吨左右的丝量中,其中丝类出口减少0.54万吨(即减少17.77%),绸缎出口减少约0.34万吨(即减少约14.86%),服装出口减少约0.38万吨(即约减少14.96%),头巾、领带、地毯等其他制成品出口的丝量约减少0.34万吨(即约减少18.64%)。
去年,对7个丝绸主销市场出口的丝量共减少约1.47万吨(约占全国出口减少总丝量的91%),同比减少约20.06%。对美国、香港、日本、印度、意大利、德国和韩国的出口分别减少17.30%、9.59%、24.94%、34.73%、9.21%、12.7%和3.92%。
从全年出口进度看,去年月均出口丝量约0.68万吨,比2005年减少约16.52%(略高于2003年的月均出口水平)。全年各大类产品各月累计出口量的减幅一直处于高位,尤其是长丝类和坯绸,其中长丝类从第二季度开始各月累计出口减幅达32%-39%,而坯绸出口减幅达18%-25%。下半年出口的丝量约4.20万吨,比上半年多出口约0.29万吨;同时,下半年各月累计出口降幅趋缓且相对稳定,特别是6月-10月,当月出口丝量均高于全年的月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第二、第三季度随着国内茧丝价格逐步回稳并稳中有升,国外订单有所增加,以及受我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传闻预期的影响,出口出现了某些非正常的“释放”现象。
我们还记得,2003年后丝绸出口增长较快,国内茧丝供应渐趋紧张,尤其是2005年出现了较严重的“寅吃卯粮”。2006年上半年尽管出口急剧下降,茧丝需求大幅度减少,但总量上上半年仍然出现了较大的供应缺口。随着春、夏、秋茧生产的增长,而茧丝需求持续下降,供求紧张状况不断得到缓解,但从全年看,供求基本平衡,略偏紧。
然而,去年下半年后期的茧丝行情疲软,“利空”气氛较浓。按去年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对我国19个省市区统计的74万吨蚕茧产量匡算,那时候流通领域里约有相当于4万来吨长、短纤维的茧和丝(含柞丝),不过,这部分茧和丝应按行业正常原料安排需留到今年上半年春茧上市前使用的,因此,实际上那时并不存在事实上的过剩。关键是需求很差,原料消耗很慢,使人们难以理性的分析和看待这部分茧丝原料,加上某些炒作思维,从而增加了行业不适当的“利空”气氛。
今年上半年后期的供求形式将发生逆转。如上所述,去年给今年上半年留的部分原料,加上两广等南方产区上半年部分能使用的春茧,估计上半年可供应的丝量约有5.60万吨以上(含柞丝)。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我国内行情不稳定,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印度茧丝生产增加等变数较多,加之我国人民币升值加速、出口退税下调和贸易环境趋紧等因素,预计上半年(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出口折丝量不会超过去年同期。上半年内外销用丝量约4.80万吨左右。这样,上半年茧丝供应将会有一定的盈余,供应偏松。随着各地春茧增产(除非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信息逐渐明朗,而茧丝消耗又很慢,供应压力将不断加大,供求关系将发生逆转。
二、“巩固提高,稳步发展”蚕茧生产
这是我国多年发展蚕茧生产的方针。按此方针,我国的蚕茧生产应不断巩固基础,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的需求稳步发展。不过,该方针已很少有人提及了。目前,全国各地种桑养蚕普遍高涨,有些地区可谓热火朝天,而茧丝需求却严重不足,认真而理性地分析当前的蚕茧生产状况,重提这一方针很有必要
(一)生产基础需进一步巩固
年来,我国的蚕茧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如果我们对其现状稍加深入地分析研究,不难发现很多方面其基础仍较薄弱。不少主产区的文章中也都谈到了其发展的种种“瓶颈”,并指出其条件和基础远远跟不上迅猛发展的规模,难以支撑其重负。例如,有的主产区蚕业规模小,发展难,科技水平低,质量差等状况尚未从根本上逆转;质量检验、监管体系不完善;防灾防病等服务体系缺失;一些产区的良种良法、小蚕共育、省力化饲育、优良簇具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蚕种场的房屋简陋、设备陈旧等问题更为突出;等等。
(二)蚕茧单产和质量亟待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不明显
从近年的蚕茧生产统计看,不仅东、中、西部的蚕茧亩产、涨产高低不一,即使同一个地区的各省市区间差距也较大。有些西部主产区平均亩产不到30公斤,甚至低于10公斤;平均张种产量也仅有或低于30公斤。与2000年相比,2006年蚕茧亩产、张产提高缓慢,甚至还有倒退情况。
由于一些产区对科学养蚕、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以及防灾防病、质量监管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地区蚕茧收购全面实行仪评难度大,手估目测仍较普遍,“优质优价,劣质低价”难以切实执行,加之市场无序,毛脚茧、过潮茧等收购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使全国的蚕茧质量有明显提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即使在东部有的生产老区,2006年中晚秋蚕茧的出丝率和解舒率虽稍高于2005年,但与2002年、2003年、2004年相比,仍分别低2个和4个百分点。
上述这些困难和问题,中西部显得多些、大些。西部有的主产区称自己的蚕茧生产“多的不好,好的不多”,并认为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单位经济效益不高,增收效果不明显。
(三)国际丝绸市场的需求要迅速增长并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2005年是近10年来我国丝绸出口量最大的一年。按海关统计匡算,这一年真丝全商品(冲抵进口后)出口的(长纤维)折丝量约7.34万吨(含柞丝,下同),而1993年、1994年出口的(长纤维)折丝量分别约为7.25万吨和7.1万吨(还不包括针织服装)。这就是说,2005年出口的丝量与10多年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或者说基本持平。此外,据记载,我国丝绸出口经历了1993年、1994年的出口高峰后,直到2004年前的(长纤维)出口折丝量一直在不到5万吨的低水平上徘徊,起伏也较大。尤其是1998年和1999年的出口折丝量分别只有3.56万吨和3.19万吨左右。这充分说明,要迅速扩大国际丝绸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出口量是很难的。
(四)内销市场的开拓仍需走一段较长的路
丝绸市场的大小最终体现其消费总量的多少。我们一直主张在增加丝绸出口的同时,要着力培育和扩大其国内市场。要不断挖掘潜在的消费需求,发现新的消费热点,创造新的市场。13亿人口的中国丝绸市场理应十分广阔,也很具潜力,但实际上我国的年人均丝绸消费量远低于印度、日本等国家。多年的情况证明,培育和扩大丝绸内销市场也很艰难。
首先,从消费环节看,近年一些耗丝量较大的产品,为内销市场增添了不少新亮点。但应该说,他们基本上是一些相对耐用的产品。人们买一条蚕丝被总得盖上好几年,不大可能每年去更新。就普通百姓来讲,由于生活水平、消费观念和习惯,以及纺织纤维多种选择等因素,一年到头有几个人想着去买几件丝绸服装的?相信是不多的。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此外,由于国内消费者两极收入差异严重,人均收入和财富集中度的畸形,高档的或每条1,000元以上的丝绸头巾或领带,以及每件1,000元、2,000元的丝绸衬衫(服装),相信也只是少数人的消费追求,其消费领域狭窄,消费群体很弱。事实上,种种因素使人们对丝绸消费者需求的把握、价格的定位、渠道的拓展等等难度均较大。其次,对丝绸企业来说,他们取得出口订单相对容易,而要建立稳定的内销渠道较难。一般来说,尽管内销比外销获利大,但如果将销售成本、生产稳定性等因素考虑进来,内销利润就远远不及外贸出口了。尤其是国内流通渠道缺少诚信,收款周期长,坏帐多,还有名目繁多的费用,就连融资也是重出口轻内销。这些都影响了企业开拓内销市场的信心和业务的开展。
如上所述,丝绸的国际市场需求要大幅度增加较难,2006年出口量又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全面恢复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内外销市场这“两条腿”,“走路”还很不平稳。这是当前我国丝绸国内外市场的客观现实。那种“唱完山歌唱蚕歌,好日子天天在蚕里过”的喜悦心情可以理解,但同时我们必须理性地想一想,行业整个产业链是否良性运行,大量生产出来的蚕茧“出路”又如何。就蚕茧生产本身,其基础还需进一步巩固,也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如“吹糠见米”那样简单容易,它每年还要面对自然(气候)和市场等风险的考验,存在着种种变数。因此,当前重提“巩固提高,稳步发展”蚕茧生产的方针是十分必要的。
三、“东桑西移”,稳步推进
“东桑西移”是蚕桑产业的战略转移,也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必然结果。通过对下表的简单分析,可使我们看到多年来“东桑西移”一直在进行着,而且东部地区减少的份额,基本上转移到了西部地区。下表显示,与2000年相比,2005年和2006年的桑园面积,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例分别减少6.38和6.2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保持基本稳定,而西部地区分别增加6.59和5.62个百分点;发种量,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例分别减少8.33和8.77个百分点,中部分别增加0.42和0.51个百分点,而西部分别增加7.91和8.26个百分点;蚕茧产量,东部地区占全国的比例分别减少13.86和13.44个百分点,中部相对稳定,而西部分别增加13.89和11.46个百分点。此外,2005年和2006年,这两年东、中、西部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虽然有所增减,但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这类产业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某东部主产省2006年的文章指出,他们对蚕茧的依赖仍然很高,而且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优势项目,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传统特色产业。同时,我们还从下表中看出,2006年整个东部蚕茧主产区的产量比2005年增长26.31%,增幅高于中西部地区,桑园面积的增幅也高于西部地区。这说明在正常情况下,蚕桑产业转移不仅相对缓慢,而且时有起伏。
根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2006年12月统计的我国19个桑蚕茧主产省市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产量,分别为1284.07万亩、2006.79万张和74.11万吨,分别同比增加12.26%、14.8%和19.05%,与2000年-2005年上述三项的年平均增速分别4.36%、5.02%和7.56%相比,2006年的增速显得过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按商务部领导讲话中指出的“东桑西移”“十一五”末将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桑蚕茧产量的目标看,2006年这丝绸“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桑园面积的增加数已实现了目标的70%,桑蚕茧产量的增加量已超过了“十一五”末的目标(如果把近年新发展起来的一些地区的桑蚕茧产量和柞蚕茧也考虑进来,则统计数更大)。此外,由于我国蚕茧收购价格很高,以及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惠农政策的落实,各地方政府和广大蚕农对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有些主产区蚕茧产量增长50%以上,有的增幅甚至高达100%,而且进一步扩桑、增量的可能性很大。然而,我国丝绸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特点还未根本改变,去年国际市场需求的明显“变脸”需要严重关注。
种桑养蚕只是丝绸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行业的稳定源于其各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丝绸产品没有好的市场前景,最终危及蚕农和蚕桑产业。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善,很多事情市场还说了不算。尤其是我国茧丝绸的农工贸利益分割,后道环节眼看着前道蚕茧价格暴涨,无可奈何,无法形成合力,行业也就难以抵御潜在的市场风险。因此,国家及时收储厂丝对稳定市场和行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就收储本身来说,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茧丝的供应量,但它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它根据所制订的科学、合理的收储价格和收储量等目标,通过适时收储来调节市场,调控供求。在目前的产销形势下,通过收储杠杆来重新调整行业各产业链间的利益分配,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制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既能适度调控生产供应量,又能有效刺激需求,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收储中要力求避免因为收储时间、价格和目标等方面的不到位,或漏洞,而被炒作者恶意利用,客观上使调控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甚至失败。
当前,为避免我国丝绸业陷入更严重的困境,茧丝产销、供求迫切需要调控的情况下,希望正在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既考虑国家的大政策,也要结合行业的“小气候”,尤其希望各级政府能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蚕茧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稳步推进,避免“阴阳”严重失衡。这最终也有利于“东桑西移”优化东部,提升中部,发展西部,形成茧丝绸优势产业带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